当杜仲基正为第三季的“电影化”蓝图和大电影的“实验计划”殚精竭虑时,一份由财务部和艺人统筹部门联合提交的 《第三季项目成本预估报告》 ,如同一份加急的“战报”,被悄然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杜仲基翻开报告,目光迅速锁定在“艺人劳务成本”一栏,那一长串数字的增幅,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他,瞳孔也不由得微微一缩。
这无疑是一份标志着巨大成功的“成绩单”,却也是摆在眼前最现实、最棘手的难题——兄弟团七位成员的身价,随着节目现象级的成功,已呈几何级数暴涨,维持原班人马的成本,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新高。
报告用冰冷的数据陈述着火热的事实:
* 邓潮:作为队长和影帝,其单期片酬已从第一季的“友情价”,飙升至一线电影男主角级别的天价,且档期需要提前半年协调。
* 李辰:“能力者”的形象深入人心,商业价值暴增,其团队提出的报价,几乎追平业内顶级动作明星。
* 陈贺:独特的喜剧天赋和综艺感使其成为多档节目的争抢对象,片酬翻了数倍,并要求保证其个人喜剧IP的衍生开发权益。
* 郑铠、王祖岚、陆晗、宋雨齐:作为团队中坚和新生代顶流,四人的报价也集体迈入超一线综艺咖的行列,且各自都面临着影视、音乐、时尚等领域的巨大诱惑,档期冲突成为常态。
粗略估算,仅兄弟团七人的总片酬,就已占据第三季制作总预算的接近60%!这还未计算因他们身价提升而相应水涨船高的服装、化妆、安保、专属休息车等配套成本。这份“甜蜜的烦恼”,真实得让人窒息。
紧急会议:预算的红灯与两难的抉择
杜仲基立刻召集了核心制片和财务团队开会。会议室里,气氛不复往日的创意激荡,而是多了几分商业谈判的凝重。
财务总监首先摊牌,语气严峻:“杜导,数据您都看到了。按照这个成本结构,除非台里和广告冠名费再追加40%以上的预算,否则第三季的制作质量将无法保证,甚至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追加预算的难度……您也知道。”
艺人统筹负责人面露难色:“各位老师的经纪团队态度都很明确:市场价如此,情怀不能当饭吃。 他们为节目付出了太多,如今节目成功了,要求匹配相应的商业回报,于情于理,我们都很难反驳。而且,确实有其他平台开出更高的价码在挖角……”
有人低声提出那个最敏感、却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杜导……是否……考虑调整阵容?引入一部分性价比更高的新人,替换……?”
话未说完,便被杜仲基抬手制止了。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阵容,绝不能动。 ‘兄弟团’七个人,是一个整体,是节目的灵魂。拆散了,就不是《狂奔吧,兄弟!》了。这个问题,不必再议。”
杜仲基的破局之道:价值重构与深度绑定
否定了最简单粗暴的“换人”方案后,杜仲基展现了他作为战略家和高阶管理者的智慧。他没有陷入与经纪团队斤斤计较的拉锯战,而是提出了一个升维的解决方案——将单纯的“劳务雇佣关系”,升级为“价值共创与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伙人关系”。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名为 “《狂奔吧》IP价值共同体” 的全新合作方案,并分别与七位成员及其核心经纪人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沟通。方案的核心要点包括:
1. 基础报酬+利润分成: 成员们接受一个低于市场绝对峰值、但依然极具竞争力的基础录制片酬。同时,引入阶梯式利润分成机制,将成员的个人收益与节目的整体商业表现(收视率、广告收入、衍生品销售额、大电影票房等)深度挂钩。节目越成功,成员分红越高。这既缓解了眼前的现金流压力,又将成员的利益与节目的长远发展牢牢绑定。
2. IP衍生权益共享: 明确兄弟团七人作为IP核心创造者,共同享有 “奔跑吧”品牌在特定衍生领域(如大电影、手游、线下主题店)的收益分成权。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节目的“雇员”,更是这个超级IP的“股东”。
3. 个人发展赋能承诺: “仲基制作”和星耀卫视承诺,将利用平台资源,全力支持每位成员在影视、音乐、出版等个人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实现“节目哺育个人,个人反哺节目”的良性循环。
4. “兄弟团”品牌联合运营: 以七人共同的名义,成立“狂奔吧兄弟团”品牌工作室,用于承接高端团体代言、举办巡回粉丝见面会等集体商业活动,收益由团队共享,强化“团体”概念的商业价值。
关键谈判:以诚动人,以利共赢
这场谈判异常艰难。邓潮的经纪人最为老练,对分成比例和权益细节锱铢必较;李辰的团队更看重个人形象的长期规划;陈贺的经纪人则对喜剧IP的开发权格外敏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