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是定下了,目标是崇高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尤其是当王胖子拿着林枫罗列的采购清单,跑到化工商店和网上询了一圈价之后。
“枫哥!疯了!真的疯了!”王胖子冲进林枫家那间刚刚被简单清理出来、挂着“龙巢工坊研发中心(临时)”手写牌子的地下室,挥舞着手机,脸皱成了苦瓜,“你知道高性能的PAN原丝多少钱一公斤吗?还有那些你说的什么‘特殊催化剂’,有些名字我都没听过,价格更是贵得离谱!咱们那点预算,够买几斤原丝啊?这还没算其他乱七八糟的耗材呢!”
林枫正在对照系统提供的“低温催化石墨化”原理图,试图用捡来的旧烤箱和几个温控器拼凑一个“简易碳化炉”,闻言头也没抬:“慌什么?老爷子说了,咱们这是‘土法’验证,追求的是思路,不是规模。用量可以很少,做个小样品够展示就行。”
“土法?”王胖子指着那个由旧烤箱、几个破旧温控探头、以及一堆看起来像是从报废电器上拆下来的元件组成的“四不像”装置,声音都在发颤,“枫哥,你管这玩意儿叫‘实验设备’?这玩意儿要是能做出碳纤维,我王胖子把那个烤箱吃了!”
正在一旁用笔记本电脑建模、模拟碳纤维丝在特定催化环境下可能的结构变化的苏小远,闻言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冷静地补刀:“从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角度分析,这个自制设备的温控精度、气氛控制和张力系统都存在巨大缺陷,理论上成功概率低于0.1%。”
林枫老脸一红,梗着脖子道:“你们懂什么!这叫打破常规思维!老爷子传授的是内功心法,设备只是皮囊!重点在于催化剂的配比和能量场……呃,是温度场的精准控制思路!”他差点说漏嘴,把系统原理里提到的“能量引导”给秃噜出来。
“能量场?”苏小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不寻常的词,眼神锐利地看向林枫。
“口误!是温度场!温度!”林枫赶紧纠正,背后冒出一层冷汗。跟学霸说话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在林枫的坚持(以及系统任务的压迫)下,“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还是磕磕绊绊地启动了。
王胖子负责的采购果然遇到了麻烦。一些高性能原丝和特殊催化剂需要资质才能购买,他一个高中生根本搞不定。最后还是林枫不得不再次求助“万能的系统”,支付了额外的“因果点”,让系统直接“合理化”出了一小批符合要求的“基础实验材料”,伪装成王胖子从某个“神秘渠道”搞来的。
看着那几卷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白色原丝和几瓶贴着不明标签的粉末,王胖子啧啧称奇:“老爷子果然神通广大!这渠道,绝了!”
苏小远则是对这些材料的来源持保留态度,但检测后发现其纯度确实极高,也就暂时按下疑问,专注于实验本身。
实验过程更是鸡飞狗跳。
第一次尝试预氧化,林枫试图用他那套“土法温控系统”精确控制升温曲线,结果旧烤箱火力不稳,温度瞬间飙高,几根珍贵的原丝直接碳化过度,变成了一碰就碎的渣渣。
“我的钱啊!”王胖子看着那堆黑灰,心痛得无法呼吸,仿佛烧的是他的肉。
第二次,林枫吸取教训,小心翼翼控制温度,但自制的张力系统(用钓鱼线和几个小砝码拼的)不稳定,导致纤维收缩不均,得到的“碳纤维”强度还不如一根棉线。
“这就是你说的颠覆性材料?”苏小远用镊子夹起那根软趴趴的黑色细丝,语气平淡,但眼神里的质疑几乎凝成实质。
林枫脸上挂不住,嘴硬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说明我们的催化剂活化和石墨化过程设计有待优化!”
他把自己关在“研发中心”里,对着系统提供的原理图和各种失败数据苦思冥想。法师米拉对魔力稳定导入卷轴基材的理解,让他意识到前驱体分子链的稳定排列是关键;矮人格罗姆对金属内部晶格的锤炼思路,启发他思考如何在外场(比如……系统原理里暗示的某种特定频率的能量扰动?)辅助下,让碳原子更有序地排列。
这些想法天马行空,甚至有些玄幻,但结合系统提供的科学原理外衣,似乎又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路径。
第三次实验,林枫调整了催化剂的预处理方式,并且在碳化过程中,尝试加入了一个他自己绕制的、通着特定频率微弱电流的线圈(美其名曰“结构导向场发生器”),据说是“老爷子”独门秘技。
王胖子看着那个滋滋冒着微弱电火花的线圈,心惊胆战:“枫哥,这玩意儿不会炸了吧?我这辈子还没见过用电磁炉思路做碳纤维的……”
苏小远则是默默后退了一步,拿出了手机,似乎随时准备拨打火警电话。
然而,奇迹发生了。
当林枫小心翼翼地从经过一系列复杂(且在外人看来极其不靠谱)工序处理后的炉子里,用镊子夹出一缕闪烁着幽深金属光泽、纤细而强韧的黑色丝状物时,整个地下室安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