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蓝湖资本”的融资协议基本落定。
那根紧绷了数月、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神经,终于得以稍稍弛缓。
祁阳站在公司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暂时告一段落。
他终于能将一部分被无尽谈判、条款博弈和公司繁杂事务完全占据的精力,重新拨回那片熟悉而宁静的校园土壤。
那里,有另一种形式的挑战与收获在等待着他。
由他牵头成立的“经纬洞察”小组,与经管学院教授合作的“硬科技投资分析方法论”课题,即将召开首次正式研讨会。
这不仅是小组赛后影响力的延续,更是他将实践真知反哺学术的一次重要尝试。
研讨会的地点,设在经管学院那间惯用的小型会议室。
椭圆形的深色会议桌光可鉴人。
周围坐着的,除了小组的“引路人”周老师,还有负责牵头的王副院长,以及几位在科技创新与投资领域颇有建树、思维活跃的年轻教授。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微香,混合着学术讨论特有的严肃与热切。
苏婉晴作为小组的主要联络人和报告的核心执笔人,早已将精心准备、装订整齐的案例素材与分析框架分发到位。
她今日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职业套装。
往日柔顺披散的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显得干练而沉静。
眉宇间却比平日更多了几分专注的神采。
张宸则负责核心分析部分的展示。
他仔细调试好投影设备,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接口。
屏幕上显现出清晰的PPT首页。
那上面,凝聚着他们当初剖析“科芯量子”时构建的复杂估值模型、抽丝剥茧的风险洞察逻辑,以及对全球硬科技赛道头部案例的深入分析脉络。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将团队的思考结晶,清晰地呈现给在座的学者们。
研讨会伊始,王副院长首先简要阐述了此次课题的意义。
他声音洪亮,带着学者特有的沉稳:
“这次合作,旨在将市场上最前沿、最鲜活的商业实践,引入到我们的理论教学与研究之中,丰富学院的案例库,打破学界与业界的壁垒,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具前瞻性。”
随后,苏婉晴款款起身,走到投影前。
她对小组提供的案例素材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她的声音清晰悦耳,语速不疾不徐。
将复杂的案例背景、关键节点和核心问题,梳理得逻辑层次分明。
瞬间抓住了所有教授的注意力。
当张宸接过话头,开始展示具体的分析模型与推导过程时,教授们的兴趣被明显而充分地调动起来。
他们不再是单方面的聆听者,而是迅速进入了互动探讨的状态。
会议室内的气氛开始升温。
一位专注于创新管理研究的李教授,用手指关节轻敲着桌面,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彩:
“你们构建的这个分析框架,将技术本身的不不确定性、创始团队的执行力与诚信度,以及潜在市场应用场景的成熟度,这几个看似独立实则紧密关联的维度进行耦合分析、交叉验证的方法,非常有意思,很有独创性。”
他略作停顿,身体微微前倾,强调道:
“特别是对‘科芯量子’案例中,你们敏锐地捕捉到其宣称的‘良品率’背后所隐含的、未被充分披露的底层工艺瓶颈,以及其公开专利文件与提供给创业大赛的商业计划书资料之间存在的那种微妙不一致……”
“这种洞察力,直指硬科技投资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华丽技术叙事和宏大前景所掩盖的真实风险点。这是干货,是真正从实战中摔打出来的判断!”
另一位研究金融工程的赵教授,则对张宸展示的那套动态估值模型更感兴趣。
他扶了扶眼镜,接连追问了几个关于关键参数设定依据、不同场景下的敏感性分析,以及模型边界条件的问题。
张宸显然对此早有准备。
他不慌不忙,结合当时团队内部讨论的原始记录、外部数据来源和合理的假设推演,一一予以清晰、扎实的解答。
展现了背后严谨的工作底稿和深思熟虑的过程。
讨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思想的火花在会议室里碰撞。
这时,一位常年与产业界保持紧密联系、目光敏锐的孙教授,提出了一个跳脱出既有案例的新想法。
他看向一直沉稳倾听的祁阳,语气带着探索的意味:
“祁阳同学,说起来,你们‘灏阳新材料’本身,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一步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
“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路线决策、中试放大与产能爬坡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引入战略资本或财务资本的策略权衡……”
“这些一手的一线决策逻辑,能否作为我们这次课题的深度研究对象?这比分析那些已成名的公司,或许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