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抛出,会议室瞬间安静了几分。
所有目光,带着好奇、探究与期待,都聚焦在祁阳身上。
他如今不仅是学术课题的合作者,更是一家颇具潜力的硬科技创业公司的掌舵人。
祁阳面色不变,迎着孙教授探究的目光,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
但语气却清晰而坚定,不容置疑:
“孙教授,非常感谢您对‘灏阳’的关注和厚爱。您所说的这些环节,确实充满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他微微停顿,话锋随即一转:
“不过,正如您所知,公司目前仍处于产品迭代、市场拓展和产能建设的关键发展阶段,内部涉及大量未公开的商业机密、技术诀窍(Know-How)和核心战略决策信息。”
“在这个阶段,将公司自身作为学术案例进行深度的、公开的剖析,恐怕时机尚未成熟,也可能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关注和竞争压力。”
他的回应有理有据,既保护了公司的核心利益,又充分尊重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
几位教授闻言,虽略感遗憾,但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学术研究需要真实素材,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祁阳见状,巧妙地引导话题,将讨论推向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我们‘经纬洞察’小组更希望能提供的,是基于‘灏阳’以及其他类似硬科技企业的实践,经过脱敏和提炼后,形成的关于这类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迭代抉择模型、产能建设周期管理框架,以及在不同融资阶段估值逻辑演变规律的一般性分析工具。”
“我们相信,这些提炼后的方法论,虽然剥离了具体的商业机密,但对于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教授们的积极响应。
大家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来自实战第一线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模型、分析工具和教学模块。
思想的河流再次奔涌起来。
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最终明确了课题的研究大纲、初步分工和最终的成果形式——计划以经管学院教授与“经纬洞察”小组联合署名的学术论文,以及纳入学院正式教学案例库的精品案例形式呈现。
散会后,周老师特意留了一步,与祁阳并肩走在学院略显空旷、回荡着脚步声的走廊里。
窗外是熟悉的校园景色,夕阳的余晖给绿树红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这次合作,对提升我们学院案例教学的水平,以及在整个创投圈和学术界的影响力,都大有裨益。”
周老师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和赞赏。
“祁阳,你们这个小组,又一次走在了前面。不仅是在比赛中表现亮眼,更难得的是赛后能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反哺教学,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一种格局。”
祁阳谦逊地笑了笑:
“周老师您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总结。是学院和老师们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和平台。”
课题的顺利推进与初步成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层层涟漪,影响力开始悄然扩散。
很快,在经管学院内部,一些对创业和风险投资抱有浓厚兴趣的低年级优秀学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经纬洞察”小组的情况。
这个在顶级大赛中一战成名,如今又与学院教授展开深度课题合作的学生团队,在他们眼中蒙上了一层传奇而又令人向往的色彩。
有些大胆而主动的学生,甚至直接发邮件给主要负责对外联络的苏婉晴,或者对技术分析展现深厚功底的张宸。
邮件内容或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学习上的指导,或是探讨某个投资案例,或是小心翼翼地询问团队未来是否有招新的可能。
渴望能加入这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集体。
对于这些悄然涌来的关注与热情,祁阳并未过多介入。
他将甄选和初步沟通的事宜,全权交由张宸和苏婉晴去应对和把握。
他乐见这个因一场比赛而凝聚起来的团队,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我发展、新陈代谢和传承的机制。
这本身,对于团队的核心成员而言,就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的锻炼。
他看着张宸和苏婉晴认真讨论着每一封邮件,筛选着潜在的新成员苗子,心中感到一种踏实。
公司的航船正在驶入新的航道。
而校园里的这支“特种部队”,也在焕发着新的生机。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喜欢财富自由从消费返利开始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财富自由从消费返利开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