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藏经阁遗迹,如同一位沉默的导师,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每一位踏入其庭院的探索者进行着“照见己身”的洗礼。那些关于“武学障”、“知见障”的开示,以及成功通过考验后获得的关于“道”与“术”平衡的智慧感悟,并未仅仅停留在少数亲历者身上。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其产生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着整个华夏乃至国际范围内,那初现雏形的“超凡世界”或“潜在能力者圈子”扩散开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力量生态的认知水平与行为模式。
首先感受到变化的,是NSID内部以及与其关联密切的各大传统武术门派和研究机构。
以往,无论是内部的能力测评,还是门派间的切磋交流,评判标准往往更侧重于 力量的强度、招式的精妙、速度的快慢、破坏力的大小 。“养气法门”的推广,虽然初步引入了心性的概念,但重心仍在于提升身体机能和精神专注力。
然而,在藏经阁遗迹出现,尤其是周明远那番关于“塑造力量之魂”的论断传达开来后,一种微妙而坚定的转变开始发生。
在龙组的日常训练中,教官不再仅仅关注秦锋的掌力又增强了多少,赵昊的能量模型又优化了几个参数,而是会更加注重询问他们在训练中的 心境变化,是否感到 焦躁、滞涩 或者 力量不受控 的迹象。训练科目里,也增加了固定的 静坐冥想、经文诵读(不限于佛经,也包括道家经典乃至有益的哲学着作)时间,旨在帮助成员们沉淀心神,巩固那在藏经阁中获得的“智慧种子”。
秦锋发现自己突破瓶颈后,并没有急于追求更强的杀伤力,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去熟悉和掌控那变得更加沉凝厚重的内息,尝试将其与自身的战术指挥更加圆融地结合,追求一种“不动如山,动如雷震”的境界。他甚至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提出:“最强的攻击,或许并非最锋利的矛,而是能让对手所有攻击都无处着力的、完美的‘守’与‘控’。” 这番言论,引发了团队关于力量本质应用的热烈讨论。
各大传统门派之间的风气也在悄然改变。以往或许还存在一些因为招式优劣、内力深浅而引发的口角甚至暗中较劲。但现在,当两位门派长老再次相遇,话题可能不再是“贵派的XX拳最近可有精进?”,而是变成了:
“张掌门,听闻贵派弟子前日去了那少室山?不知对‘气与意合’可有新的体会?”
“李长老客气了,略有所得,略有所得。深感以往过于追求招式刚猛,忽略了心法的滋养,险些误入歧途啊!贵派的绵掌讲究‘以柔克刚’,于此道想必更有心得,还望不吝指点。”
交流的重点,从单纯的“术”的比拼,转向了对“道”的探讨,对心性修炼经验的分享。一些开明的门派,甚至开始有限度地开放部分基础心法中的“养性”部分,供其他友好门派参考,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规避“武学障”。
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文明星河”APP的社区氛围。在“武道切磋”或“跨界研究”板块,用户们讨论某个武学原理或能力应用时,不再是一味追求“怎么练才能最快最强”,而是多了许多诸如:
“修炼此功法,是否需要特定的心境配合?否则是否会产生‘障’?”
“我感觉最近进步缓慢,心烦意乱,是不是遇到了‘知见障’?该如何调整?”
“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放下执着’对能力突破的积极作用?”
甚至有人自发组织了“心性修行互助小组”,分享各自在静坐、阅读、品味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锤炼心得的体会。APP的AI系统和专家团,也适时地推出了关于“力量与心性平衡”、“常见‘心魔’表现与应对”等系列科普文章和线上讲座,进一步引导了这种积极的风气。
而在国际层面,尽管能够亲身体验藏经阁的外籍人士凤毛麟角,但关于这座神秘东方遗迹的传闻,以及那些体验者(如“幻惑师”梅林)回去后发生的显着变化,还是在特定的圈子里不胫而走。
“武学障”(被翻译为“Martial Arts Block”或“Cultivation Barrier”)和“知见障”(“Knowledge Obstacle”)等词汇,开始出现在一些顶尖格斗家、异能研究者和心理学家的讨论中。他们开始反思自身力量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类似问题。
某国际知名的地下格斗赛场上,一位以狂暴嗜血着称的冠军,在轻松击败对手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咆哮示威,反而在擂台上沉默了片刻,对着镜头用生硬的中文说了一句他费了好大劲才学会的话:“力量,需要……智慧。” 虽然听起来别扭,却引发了观众席和网络上的广泛议论。据说,他私下里已经开始寻找东方的冥想导师。
一些研究人体潜能的西方机构,悄悄调整了实验方向,在测试对象的力量、速度、精神强度等硬指标之外,增加了 情绪稳定性、道德认知测试、抗压与抗诱惑能力 等评估项目。他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内心失衡、充满偏执的能力者,其危险性可能远超其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