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协作态势向好时,星河协作观测站传来重大发现:探测器在距离晶体星球 50 光年的 “迷雾星域”,发现了一座悬浮的环形遗迹 —— 遗迹由未知晶体材料构成,表面刻有与晶体文明相似的能量纹路,但年代测定显示早于晶体文明母星诞生时间。“这可能是晶体文明的起源遗迹,或存在更古老的晶体文明。” 陈宇的汇报让议事会陷入震动。
楚然立即组建 “跨文明遗迹探索队”,集结共同体考古专家、晶体文明意识载体、萤火星系磁场学者等 20 人,搭载加装晶体谐振护盾的探测舰前往探索。进入迷雾星域后,舰上的量子探测设备突然失灵,唯有晶体文明的意识载体能感知到遗迹发出的微弱能量波动:“这是‘本源平衡信号’,与我们的晶体平衡法则同源,但更古老纯粹。”
遗迹核心区的 “环形能量场” 内,一块直径 5 米的巨型晶体正在缓慢旋转,表面的纹路随能量流动不断变化。晶体文明意识载体靠近后,纹路突然加速闪烁,形成一组完整的信息序列 —— 经解码得知,这是 “上古晶体文明” 留下的 “空间平衡理论”,记载着 “跨星域能量调和技术”,可实现不同星系间的能量场同步稳定。“这正是解决跨星系能量冲突的关键!” 林夏激动地说,该理论能让折叠技术突破现有星域限制,向更遥远的宇宙延伸。
探索队采用无接触式扫描技术,将巨型晶体的信息完整复刻,却在撤离时遭遇意外:遗迹的能量场突然增强,探测舰的引擎系统被锁定。晶体文明意识载体通过意识共鸣与能量场沟通,发现是扫描设备的能量频率打破了遗迹的平衡。“必须按本源平衡法则调节扫描频率。” 在其指导下,探索队调整设备参数,能量场逐渐平复,探测舰成功脱困。
“这次探索印证了文明传承的连续性。” 楚然在返程后的总结会上说,上古晶体文明的技术与现有晶体文明的法则一脉相承,却在能量调和精度上领先千年。议事会随即启动 “上古晶体技术破译计划”,组建由晶体文明、共同体、晨星星系专家构成的专项团队,目前已从复刻数据中解析出 3 项基础调和技术,正纳入技术平衡实验室的研发清单。
遗迹发现引发的 “起源探索热潮” 席卷共同体。星河文脉馆新增 “上古晶体文明展区”,通过全息投影还原遗迹场景与能量纹路,日均接待访客突破 10 万人次;跨星系教育联盟开设 “文明起源研究” 课程,吸引 2000 名学员报名,其中 10 名优秀者加入破译计划。“遗迹不是尘封的秘密,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周明说,团队正为上古晶体技术建立专属数字孪生档案,确保文明智慧不被遗忘。
危机与机遇总是相伴相生。就在破译计划推进时,生态监察署监测到迷雾星域周边出现能量异常扩散 —— 遗迹的能量场在扫描干扰后变得不稳定,已影响到 3 光年外的 “星尘宜居带”。晶体文明提出 “本源平衡修复方案”:“需将上古晶体的能量信号导入监测矩阵,以共振方式稳定能量场。”
议事会立即协调各方资源:探索队携带复刻的能量序列重返遗迹,晶体文明意识载体在现场引导信号传输,共同体与晨星星系团队在宜居带部署 100 个谐振缓冲器。经过 3 天的跨星域协同作业,遗迹能量场恢复稳定,宜居带的能量异常完全消除。“这次事件让我们明白,探索未知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楚然强调,议事会已通过 “遗迹保护法案”,划定 10 光年的遗迹保护区,禁止任何未经授权的探测活动。
夜幕降临,楚然站在技术平衡实验室的观测台,望着屏幕上上古晶体文明的能量纹路与现代技术参数叠加融合,远处萤火星系的传送门正将磁场能量矿送往双星系,星河文脉馆的全息投影在星空中勾勒出文明传承的轨迹。晶体文明的意识载体传来柔和的波动:“你们让我们相信,平衡不仅是技术法则,更是文明共生的真谛。”
夜风带着晶体谐振的柔和能量、治理革新的鲜活气息、遗迹探索的神秘脉动,拂过楚然的脸颊。她知道,共同体的理想已在技术赋能与治理适配中愈发坚实 —— 未来,上古晶体技术将照亮更遥远的星海,分类分级的规则将守护多元发展,遗迹中的文明密码将指引共生方向,而这份跨越时空的探索与包容,终将让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宇宙图景,在鸿蒙间沉淀为不朽的文明史诗。
喜欢长生系统:从凡界到长生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长生系统:从凡界到长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