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点了点头,示意众人安静,目光紧紧盯着天幕。
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清晰,左边是他们熟悉的姑苏台,右边却是一处陌生的军营:帐篷林立,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和一些奇特的火器(火药武器),一名身着南宋战袍、面容刚毅的将领正站在沙盘前,神情严肃。
“那是何处?此人又是谁?”吴王阖闾好奇地问道。
天幕上的解说声(春秋白话)响起:“今日天幕,举办跨朝兵法赛。左侧为春秋兵圣孙武先生,右侧为南宋战神岳飞将军。两位将围绕‘兵法核心’‘实战推演’‘融合共创’三轮对决,论兵道、探真谛,最终合编《华夏兵典》,传于后世!”
“南宋?岳飞?战神?”孙武喃喃自语,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没想到,千年之后,竟会有如此厉害的军事家,被称为“战神”,还能与自己同台论兵!他握紧了手中的《孙子兵法》手稿,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既好奇又期待。
伍子胥激动地说道:“孙武先生,这是天赐的机缘!能与千年后的战神论兵,定能碰撞出兵法的火花,完善你的《孙子兵法》!”
吴王阖闾也面露喜色:“好!朕倒要看看,这位岳飞将军的兵法,与孙武先生的谋略相比,孰高孰低!”
第一轮“理论辨析”开始了。天幕上的解说词响起:“请两位大师阐述兵法核心。孙武先生,你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何为兵法最高境界?岳飞将军,你的‘精忠报国’为何是实战之魂?”
孙武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通过天幕传到南宋军营:“兵法之道,以谋略为核心。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无需牺牲一兵一卒,便能保全国家、安定百姓,此乃最高明的兵法。若一味依赖武力,即便获胜,也会国力损耗、百姓遭殃,得不偿失!”
姑苏台上,吴国大臣们纷纷点头称赞。伍子胥说道:“孙武先生所言极是!伐楚之战,若能以谋略瓦解楚国军心,让其不战而降,实为上策!”
天幕右边,岳飞听完孙武的论述,眼中露出敬佩之色,随即朗声回应(声音同步传到姑苏台):“孙武先生所言,乃谋略之巅,岳飞佩服!但我认为,兵法之核心,在于‘忠义’二字。士兵若无忠义之心,即便谋略再高,也可能临阵倒戈;军队若无报国之志,即便装备精良,也难有死战之力。我率军抗金,凭的就是将士们‘精忠报国’的信念,方能以少胜多,屡败强敌。无忠义之师,再高的谋略也难以施展!”
南宋郾城军营里,将士们听完齐声高呼:“精忠报国!誓死抗金!”声音震天动地,通过天幕传到姑苏台,让吴国将士都感到一阵震撼。
孙武闻言,陷入沉思。他承认岳飞所言有理,谋略确实需要忠义之师作为支撑,否则再好的计策也无法执行。但他依旧坚持:“岳飞将军,忠义固然重要,但谋略能让忠义之师发挥最大威力,减少伤亡。若仅凭忠义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让将士白白牺牲,这并非兵法之道!”
岳飞立刻回应:“孙武先生,我并非反对谋略!我率军抗金,也讲究‘谋定而后动’,郾城大捷便是先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突袭。但谋略需以忠义为根基,若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不顾百姓安危,这样的胜利毫无意义。兵法的最终目的,是守护家国、安抚百姓,而非单纯的战胜敌人!”
两人你来我往,辩论激烈却不失尊重。姑苏台上,吴王阖闾若有所思:“原来兵法不仅有谋略,还有忠义,二者缺一不可!”伍子胥也说道:“孙武先生的谋略,岳飞将军的忠义,若能结合,定能无敌于天下!”
第一轮辩论结束,天幕上的解说词响起:“两位大师所言皆有道理,谋略为兵法之骨,忠义为兵法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一轮对决,平分秋色!”
***南宋,郾城军营。
夜色渐浓,郾城军营里灯火通明,篝火熊熊燃烧。岳飞身着铠甲,披散着头发,脸上带着征战的疲惫,却眼神坚定。他刚取得郾城大捷,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正与儿子岳云、部将韩世忠商议,准备乘胜追击,收复更多失地。
“父亲,金兀术已率军北撤,我们应立刻追击,一举收复中原!”岳云年轻的脸上满是斗志,手中的沥泉枪还带着血迹。
韩世忠也附和道:“岳将军,此次郾城大捷,我军士气正盛,金军士气低落,正是追击的绝佳时机!”
岳飞却摇了摇头,眉头紧锁:“我军虽胜,但伤亡也不小,且粮草供应不足。金兀术狡猾多端,若贸然追击,恐遭埋伏。兵法云‘穷寇莫追’,我们需谨慎行事,先稳固防线,补充粮草,再图进取。”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亮起一道深红色的光芒,一块巨大的天幕在军营上空缓缓展开,覆盖了整个营地。深红色的光芒照亮了夜空,让士兵们都感到一阵莫名的敬畏,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向天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