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年逾九十,记忆模糊,但仍记得一些片段:“……那时我才十几岁,听老人说,赵副将本已突围成功,却被上司出卖,说是通敌叛国,下令斩首示众。可头颅一直没找到,后来有人说,是亲兵连夜偷走尸身,准备运回老家安葬,结果半路遭劫,全队失踪……”
“那上司是谁?”金斗追问。
族长摇头:“姓周,名字记不得了。只知道他后来升了官,死后葬在县城东山,坟头立碑,风光得很。”
金斗心中一凛。
若真是上司陷害,导致忠良蒙冤,全军覆没,那这支阴兵归来,恐怕不只是为了申冤,更是为了复仇。
可为何偏偏选在这个时代现身?
他又翻查县志,意外发现一段记载:
“1983年春,因修建水库,县政府组织人力挖掘十里坡一带古墓群,出土大量清代兵器及残骸,部分遗骨经鉴定属绿营士兵。工程期间,多名工人夜间声称见到‘穿古装的人走路’,并相继患病离职。”
金斗恍然大悟。
原来,是现代施工惊扰了这些百年未动的亡魂!
他们之所以归来,是因为栖身之地被毁,魂无所依,只能借道重返人间,寻找最后的归宿。
而他,成了唯一能看见他们、听见他们的人。
但真正的谜团仍未解开——那口棺材里,到底是谁?
几天后,金斗第三次前往乱葬岗。
这一次,他做了充分准备:带上了录音机(当时极为稀罕的物件),打算录下任何异常声响;还特意穿了一件红内衣——民间认为红色可辟邪。
午夜,阴兵如期而至。
这一次,他们没有立刻离开。
为首士兵走上前来,单膝跪地,将手掌贴在地面,划出一个符号:一个“周”字,下面画了个叉。
金斗心头巨震:“你们要找姓周的?是他害了你们?”
士兵点头。
金斗又问:“那人后代还在吗?”
士兵抬起手,指向东南方向——正是县城东山所在。
“你们想报仇?”金斗声音发抖。
士兵缓缓摇头,然后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他摘下头盔,露出一张年轻的脸——竟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模样!
其余士兵也纷纷摘盔,竟无一人超过三十岁!
他们不是老兵,而是当年随赵将军赴死的新兵!
他们想要的,不是复仇,而是正名。
金斗热泪盈眶。
他终于明白了。
这些人不怕死,只怕被遗忘。
他们需要一个活着的人,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把他们的故事传下去。
于是,他做出了决定:他要去东山,挖开那个姓周的贪官坟墓,取回赵承业的头颅残骸,带回十里坡,重新合葬。
只有这样,这支阴兵才能安息。
但他也知道,一旦动手,必将触怒某些势力——毕竟,那姓周的后代,至今仍是当地望族。
可他已经没有退路。
因为就在当天夜里,他又做了一个梦。
梦中,那口黑棺打开,棺中之人缓缓睁眼。
那是一张熟悉的脸。
竟与他年轻时的模样,一模一样。
3. 头颅归来
金斗老汉不再犹豫。
他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物件,换来一把洛阳铲、一副橡胶手套、一台便携式发电机和一台小型摄像机——这是他在县城文化馆朋友那里借来的,花了整整一个月工资做押金。
他还找到了两个帮手:一个是退伍军人刘二柱,胆大心细,曾在部队参与过战场挖掘;另一个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孙瞎子——其实并不真瞎,只是左眼失明,右眼却看得比谁都透。此人懂些风水堪舆,常替人看坟择地,对地下构造颇有研究。
三人约定,趁夜行动,目标直指东山周氏祖坟。
周家坟茔占地颇广,青砖围墙,石狮守门,碑文赫然写着:“诰封昭武大夫周公讳德昌之墓”。据县志记载,这位周德昌正是当年陷害赵承业的主谋。
“咱们不动主坟,只挖侧室。”金斗低声说,“赵将军的头颅若被偷运回来,极可能藏在陪葬坑里。”
三人在凌晨一点潜入墓园,用洛阳铲探到地下三尺处有空腔,疑似暗格。遂小心挖掘,两小时后,果然发现一个陶瓮,密封完好。
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是一颗用油布包裹的头颅!
虽已风化,但面部轮廓尚存,眉骨高耸,鼻梁挺直,颌下残留几缕胡须。最惊人的是,头颅双眼紧闭,唇角却保持着一丝冷笑,仿佛死前早已看透世态炎凉。
金斗颤抖着手取出随身携带的《鲁中异闻录》,翻开一页泛黄画像——正是赵承业!
五官完全吻合!
“真的是他!”刘二柱倒吸一口冷气。
就在此时,天空骤然变色。
乌云密布,电光闪烁,却没有雷声。一阵阴风卷过,树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低沉的哼唱声,像是军歌,又像是挽曲。
“他们来了。”孙瞎子脸色发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