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沉舟猛地抬头。
外面空无一人。
可当他重播录像,那人影依然存在。
他放大画面,看清了对方的脸——苍白,消瘦,嘴角挂着一丝诡异微笑。
左胸口别着一枚徽章,上面写着:“清民小学 教员 陈知远”。
陆沉舟猛地站起,冲出帐篷。
雨已经开始下了。
石碑前,空荡荡的。
只有那句咒语,再次响起,这一次,是从他自己口中——
“……唤魂需以骨为凭……”
他惊恐地捂住嘴。
可声音仍在继续,仿佛不受控制。
他跌坐地上,冷汗直流。
“我不是在说……是它……在借我的嘴说……”
远处,一道闪电劈下,照亮碑面。
原本光滑的石壁上,竟浮现无数细小刻痕,组成一句话:
“下一个,是你。”
3. 破局之人
三年后,一位考古学家来到此地。
她叫晏归,三十出头,女,复姓“晏”,单名“归”,意为“归来”。她是国家文物局特聘专家,专攻西南地区古代巫文化遗址。此次带队考察,目标正是落云村周边的原始祭祀遗迹。
她的团队在方圆十里内发现了十二处类似石碑的构造,均无铭文,呈环形分布,中心正是那块“无字碑”。
“这不是普通的墓碑。”她在笔记中写道,“这是一种‘封印阵’。古人用特殊石材与地脉结合,形成声波共振腔,将某种意识体囚禁于地下。”
她查阅地方志,找到一条关键记载:
> “光绪二十三年,村中有巫者妄图‘通灵’,遭反噬,化为厉魈。村民集资请高僧做法,将其魂魄封于碑下,并设‘听咒即替’之律,以防其脱困。”
换句话说——
山魈早已死了。
真正存在的,是它的“执念”,寄居在石碑系统中,通过声音传播,诱导后来者重复咒语,从而完成“替身仪式”。
而每一次有人念出咒语,都会强化这个系统的能量。
也就是说——
它不需要杀人,只需要让人“听见”并“说出”,就能延续存在。
晏归意识到危险。
她立即下令封锁区域,禁止任何人靠近。
可就在当晚,她做了一个梦。
梦中,她站在碑前,面前站着一个穿长衫的男人。
“你是最后一个机会。”他说,“我不想害人。但我被困在这里一百年了。只要有人愿意替我念完咒语,我就能解脱,它也就消失了。”
“你是谁?”她问。
“我是陈知远。”男人苦笑,“我以为我能破解它,结果我成了它的一部分。现在,轮到你了。”
她惊醒,发现录音笔自动开启,里面录下了一段完整咒语:
> “山有灵,木有声,唤魂需以骨为凭,三叩首,血为引,魈来人间……”
她没有念。
但她知道了破解之法。
第二天,她带着团队布设声波干扰器,切断石碑共振频率;又用化学试剂清洗碑体,破坏其表面导音层。
最关键的一环——她找到了真正的“咒语文本”。
原来,那不是咒语,而是一段**反向封印指令**。
真正的原文应为:
> “山无灵,木无声,断魂不以骨为凭,三不叩,血不引,魈永囚……”
只需逆向诵读,即可瓦解系统。
她站在碑前,朗声道:
> “山无灵,木无声,断魂不以骨为凭,三不叩,血不引,魈永囚!”
刹那间,大地震动。
石碑剧烈颤动,裂缝扩大,暗红液体停止流出。
空中传来一声凄厉尖啸,像是千万人在同时哀嚎。
然后——寂静。
三天后,碑体自行崩塌,碎成数块。
检测显示,所有异常磁场与声波均已消失。
晏归离开时,最后看了一眼废墟。
她仿佛看见,两个身影并肩站立:一个是穿长衫的青年,一个是披蓑衣的老者。
他们朝她微微颔首,随后化作风尘,消散于林间。
4. 终章:听见的人,都解脱了
多年后,一本名为《落云纪事》的书出版。
作者署名:晏归。
书中详细记录了三次探访经历,以及最终破解“无字碑之谜”的全过程。
该书一度登上畅销榜,也被多家媒体质疑为“伪科学幻想”。
但在某个深夜,一位读者无意间将书中咒语段落朗读出声——
> “山有灵,木有声,唤魂需以骨为凭……”
录音设备突然失灵。
窗外风雨骤起。
他的手机自动打开备忘录,打出一行字:
> “你说出来了。现在,轮到你了。”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博物馆里,一块编号为“XH-07”的黑色石碑残片,悄然渗出一滴暗红液体。
而在另一端,晏归合上日记本,轻声说:
“有些秘密,本就不该被听见。”
她吹灭台灯。
黑暗中,隐约传来一声叹息。
> “谢谢你……让我终于……回家了。”
喜欢民间灵异合集志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民间灵异合集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