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登上大明的权力巅峰,亲自主掌朝政,悠悠五载已然过去。
这五年,于大明而言,是波澜壮阔、万象更新的五年,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生机。
朝堂之上,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政方针在各级官员的努力下得到扎实落实,执行过程虽不乏艰难险阻,却凭借着坚定的决心一一克服。
与此同时,大明的海贸事业如春笋般蓬勃兴起,无数商船扬帆起航,穿梭于茫茫大海,与海外各国展开频繁的贸易往来。
通过海贸,不仅充盈了国库,还带来了海外的奇珍异宝和先进技术,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在土地分配上,打破了旧有的不公平格局,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那些长期以来侵蚀大明肌体的腐朽部分,诸如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等现象,也被毫不留情地清理掉,为大明的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在文化领域,曾经束缚人们思想的八股文章逐渐被弃如敝履,无人问津。
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数科学,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如同春风化雨般,渐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数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为大明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曾经在朝堂上兴风作浪的东林党,也在这五年间彻底垮台,其党羽作鸟兽散,大明的政治生态得到了极大的净化。
最为显着的,当属大明国力的蒸蒸日上。
短短五年,我将国防军扩充到四十个营,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与此同时,我亲自主导,以李定国、白文选、刘文秀为主帅的大西军展开南下拓边行动。
大西军将士们英勇无畏,一路势如破竹,不仅拓展了大明的版图,还为大明带来了南方源源不断的米粮。
至此,筹备北伐的粮草终于充足,心中的北伐大计,也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
事实上,单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北伐随时都可付诸行动。
然而,心系北方百姓的我深知,北方历经多年战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若贸然北伐,虽能收复失地,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想要赈济北方的老百姓,必须储备海量的粮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百姓,让他们重获安宁的生活。
在这五年间,清军不甘失败,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攻击。
上一次,多铎率领的清军在与我军的交锋中遭遇惨败,这让豪格抓住机会,在满清朝堂上对多尔衮大肆抨击,尽显威风。
此次,豪格主动请缨,亲率五万清军,号称十万,气势汹汹地南下。
与上次多铎率领的大军相比,此次清军兵力虽有所减少,但豪格凭借此前的战功,变得骄傲自满,盲目自信。
豪格自恃战功赫赫,根本不把大明军队放在眼里。
他认为多铎战败纯粹是能力不足,自己出马必定马到成功。
想当初,他一举消灭张献忠的大西国,威名远扬。
若不是多铎战败,让他回援,西川早已收入囊中。
此次南下,他一心想着再次立下赫赫战功,若能取胜,甚至可以取代多尔衮,成为满清的实际掌权者。
然而,豪格万万没有想到,经过五年的发展,大明军队的实力已经远超他的想象。
这一次,我选择将指挥权全权交给黄闯子。
黄闯子虽非军事天才,没有兵仙兵圣般的卓越谋略,但他深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道理,擅长以强大的火力压制敌人。
战斗伊始,黄闯子精心组织了两个炮阵。由于清军火炮数量相较以往大幅减少,在炮战中一上来便陷入了被动。
我军的大炮如雷霆般轰鸣,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清军阵地上,瞬间将清军前军打得晕头转向。
清军好不容易组织起还击,其暴露的炮阵便被黄闯子敏锐捕捉,两个炮阵齐发,强大的火力瞬间将清军炮阵彻底摧毁。
随后,大明超过十个营的国防军如猛虎出山般冲向清军。
在强大的火力支援和勇猛的冲锋下,豪格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
豪格兵败如山倒,与多铎相比,他显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战败后,他被满清朝廷夺职关押,不久后便离奇“自杀”。
尽管豪格此次损兵折将,但对于多尔衮而言,却借此机会彻底铲除了一个强劲的政敌。
此后,满清和南明都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自身的不足,纷纷将重心转向内政建设,致力于恢复国力。
双方都在厉兵秣马,积蓄力量,以期在未来的那场真正决定命运的大战中占据上风。
烛火在案牍上跳跃,投下斑驳的光影,映照着案前那叠厚厚的北伐计划书。
我凝望着墨迹未干的文稿,心中反复思量着每一处细节。
数月以来,情报的收集、兵力的调配、战略的规划,如同拼图一般,在我脑海中逐渐拼凑完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