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此刻正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
在城外,双方超过三十万的兵马如钢铁长城一般排布开来,绵延数里,气势磅礴。
这显然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我站在城楼上,远远地眺望着对面的敌军。
他们的军旗飘扬,刀枪林立,透露出一股不可一世的气息。
我心里很清楚,清军此次南下,绝对是有备而来,善者不来。
无需深思熟虑,我便能洞悉清军的意图。
他们之所以如此决然地南下,无非是因为在北方已经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尽管他们攻占了北京,但整个北方地区早已被战火蹂躏得残破不堪,清军上下并未从中捞到多少好处。
相比之下,李自成倒是狠狠地捞了一笔。
然而,他却像一阵风一样迅速逃离,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宝。
这无疑让清军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他们不仅失去了财富,还面临着粮食短缺的严峻问题。
要知道,即便是昔日强大的大明王朝,也常常面临北方粮食用度不足的困境,每年都需要从南方运送大量的钱粮来补给北方。
如今,北方几乎已经一无所有,清军的补给线被切断,他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清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南下,势如破竹地进入了北京。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他们已经占领了这座繁华的城市,却仍然依赖从遥远的盛京运来的粮食。
这怎么能行呢?
北京作为一个庞大的都市,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巨大。
仅仅依靠从盛京运来的粮食,显然无法满足清军的需求,更无法维持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
为了求生计,为了能够永远、彻底地占领这片土地,清军不得不采取行动。
于是,他们精心策划并组织了这场南下行动。
即使在这场南下过程中,他们一仗都不打,至少也能减少二十万张嘴的粮食消耗。
这对于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没过多久,对面的清军便迅速地完成了列阵。
他们的动作异常迅速,仅仅花费了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将整个阵势排列得井然有序。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清军的指挥系统主要依靠呼喊来传达命令,这种方式相对落后且效率低下。
然而,他们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列阵,这无疑展示了这支南下清国的精锐部队的高度纪律性和训练有素。
就在这时,一名骑兵疾驰而来。
他显然是受清军统帅之命,前来传递一封劝降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信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我毫不犹豫地亲手抓起一张沉重的硬弓,瞄准那名骑兵,一箭射出。
这一箭犹如闪电一般,瞬间穿透了他的身体。
信使惨叫一声,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当场毙命。
而他所骑乘的马匹则受到惊吓,狂奔着逃回了清军本阵。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对面的清军惊愕不已,他们开始大声呼喊,显然对我的行为感到愤怒和震惊。
毕竟,他们并非愚笨之人,自然能够看出我用这种最直接、最轻蔑的方式拒绝了他们的劝降。
我对他们的叫嚷毫不理会,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仿佛他们根本不存在。
我一箭射死信使,不仅仅是简单地拒绝了清军的劝降,更是对大清这个所谓“国家”的一种公然羞辱。
在我眼中,大清根本不配被称为一个国家,它只是一群侵略者的集合体罢了。
营帐外的号角声凄厉刺耳,似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紧握着手中的长弓,指节泛白,刚刚射出的那支箭,已然穿透了敌方使者的身体。
使者瞪大双眼,脸上的惊愕还未褪去,便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传开,仅仅片刻,敌方阵营便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怒吼,好似汹涌的潮水,随时可能将我们淹没。
多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如黑色的闪电般冲到阵前。
他满脸横肉,此刻因愤怒而扭曲,犹如凶神恶煞。
原本两白旗的统军是多尔衮。
多尔衮足智多谋,威望极高,牢牢掌控着两白旗与两黄旗的兵马。
然而,朝堂局势波谲云诡,他不得不坐镇京城,处理诸多棘手事务。
如此一来,这至关重要的兵权,便落在了多铎肩上。
此次统领十多万八旗精锐,多尔衮斟酌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多铎。
在他心中,旁人都难以担此重任。
多铎暴跳如雷,原本他打着如意算盘,派使者前来劝降,想着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我们。
没想到,竟被如此羞辱性地拒绝,还折了使者性命。
这是在不遗余力的打他的脸啊。
怎么忍?
他猛地抽出腰间佩刀,在空中狠狠一挥,大声吼道:“给我攻!踏平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