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雁门关的议事大厅内却依旧灯火通明。李凤瑶、萧战与李都尉围坐在沙盘旁,神色凝重。斥候刚刚传回的急报如同一颗巨石,砸在了三人的心头——北狄可汗被俘后,其麾下左贤王接管了大军,不仅收拢了残部,还联合了周边三个实力不弱的部落,兵力骤增至八万余人,正向雁门关疾驰而来,预计明日午后便会抵达关下。
“八万余人……”李都尉倒吸一口凉气,手指抚过沙盘上代表北狄的黑色棋子,“我们目前能动用的兵力不足四万,还折损了不少将士,这差距太大了。”
萧战眉头紧锁,一拳砸在桌面上:“这群北狄贼子,竟然勾结其他部落!左贤王这老东西,比可汗还要狡猾难缠!”
李凤瑶却异常冷静,指尖在沙盘上雁门关的位置轻轻敲击,目光扫过周边的关隘布防图:“慌则乱,乱则败。北狄虽兵力占优,但他们是临时拼凑的联军,各部族之间必然人心不齐,这便是他们的弱点。我们只要利用好雁门关的天险,再调兵增援,未必没有胜算。”
“调兵?”萧战眼中闪过一丝希冀,“可京城距离雁门关千里之遥,援军赶来至少需要十日,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京城的援军是必须要调的,但我们不能只等京城的援军。”李凤瑶拿起一支红色的竹签,插在了沙盘东侧的位置,“东边的云安关有守军两万,守将是我当年的旧部,为人忠诚,作战勇猛。云安关与雁门关相距不过三百里,快马加鞭,一日之内便能赶到支援。”
她又拿起另一支红色竹签,插在了京城方向:“同时,立刻写两封求援信,一封送往京城,恳请陛下调拨一万禁军和充足的粮草物资;另一封送往云安关,让守将即刻率军赶来支援,就说我李凤瑶以瑶妃之命,邀他共守雁门关,退敌后必有重赏!”
“好主意!”李都尉眼前一亮,“云安关的守军常年与北狄周旋,战斗力极强,有他们赶来,我们的兵力便能增至六万,足以与北狄一战!”
萧战也点头赞同:“我这就去安排人送信!挑选最快的斥候,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将信送到!”
“等等。”李凤瑶叫住他,从怀中取出一枚刻着“凤”字的令牌,“把这个带上,交给云安关守将。他见此令牌,便知是我亲笔所托,定会立刻出兵。”
萧战接过令牌,郑重地点头:“放心,我亲自去安排,保证不会出任何差错!”
他转身大步离去,议事大厅内只剩下李凤瑶和李都尉。李凤瑶凝视着沙盘,眼神愈发锐利:“岳父大人,在援军赶来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防御准备。北狄有投石机,我们的城墙虽然坚固,但也经不起反复轰击。你立刻让人在城墙外侧堆积沙袋和原木,形成一道缓冲带,削弱投石机的冲击力;同时,将城内所有的弓箭、滚石、热油都集中起来,分发给各城门的守军,确保每一处防御都万无一失。”
“我这就去办!”李都尉拱手应诺,转身也匆匆离去。
议事大厅内只剩下李凤瑶一人。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思绪万千。八万北狄大军,绝非等闲之辈,这场仗注定会异常艰难。但她不能退缩,雁门关是大夏的北方门户,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她不仅要守住雁门关,还要为战死的将士们报仇,为大夏的百姓讨回公道。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闯入:“娘娘,萧殿下让我来禀报,送信的斥候已经出发了!另外,城内的百姓听说北狄增兵,都纷纷表示愿意支援我们,有的捐出了家中的粮食,有的主动要求帮忙加固城墙,还有的年轻小伙想要加入军队,共同抵抗北狄!”
李凤瑶心中一暖,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好!告诉萧殿下,让他好生安抚百姓,粮食我们收下,但不能让百姓们白白捐献,记下他们的姓名和捐献的数量,等战后我会亲自下令,加倍偿还。至于想要参军的年轻小伙,挑选身强力壮、有责任心的,编入后备队,由专人训练,作为补充兵力。”
“遵娘娘令!”士兵应声离去。
李凤瑶走到沙盘前,再次研究起北狄的行军路线和兵力部署。她知道,左贤王必然会急于攻城,想要尽快救回可汗,或者攻破雁门关,挽回北狄的颜面。但她不会给左贤王这个机会,她要利用雁门关的天险,层层设防,消耗北狄的兵力和士气,等到援军赶来,再发起反击,一举击溃北狄联军。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雁门关内便已一片忙碌。士兵们在李都尉的带领下,忙着堆积沙袋、加固城墙、搬运物资;百姓们也纷纷加入进来,有的帮忙运送粮草,有的帮忙搭建防御工事,有的则为士兵们准备早饭,整个关隘内呈现出一派军民同心、共抗外敌的景象。
李凤瑶和萧战也没有闲着,他们骑着战马,在各城门之间巡视,检查防御工事的修建情况,鼓励士兵们和百姓们。看到士兵们士气高昂,百姓们积极支援,两人心中都充满了信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