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晨霜刚染白栗园的草尖,北坡的幼苗就出了状况。沉默女孩蹲在希望树旁,指尖抚过卷曲的叶片 —— 原本翠绿的叶肉布满不规则褐斑,叶缘焦枯如火烧,轻轻一碰便簌簌脱落。“叶枯病发病率 23%,秋梢老熟率仅 65%,” 她在管护日志续页划下橙线,“病因排查:缺肥导致树势衰弱?通风不良引发病菌?还是夏梢修剪留芽过密?” 检测仪屏幕跳动着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 1.2%,远低于 2% 的健康标准。
“施肥得等落叶后!刨坑伤根不说,肥料还得烂半年!” 李爷爷扛着耙子走过,裤脚沾着干枯的落叶。他瞥了眼堆在田埂的羊粪堆,眉头拧成疙瘩:“老辈种栗从来‘冬肥春用’,你们偏要‘秋施基肥’,这不是瞎折腾嘛!” 他刚要把落叶扫进树盘,就被王大叔拦住了。
“沉默姑娘说了,采果后必须施基肥!” 王大叔手里攥着卷尺,语气比晨霜还坚定。他指着自己管护的幼苗:“上周测的新梢粗度才 0.8 厘米,比标准少 0.3 厘米,就是缺肥导致的,” 他翻开记满公式的手册,“幼树每株得施 25 公斤有机肥,加 0.2 公斤复合肥,挖放射沟埋进去,根系才能吸收,” 手机突然弹出认养群消息:“亲子秋护团已到村口,想学施肥和病叶识别!”
双马尾踩着露水冲过来,书包里的漫画手册又厚了几页 ——“秋季特辑” 第二百零五格画着基肥施用图(标着 “放射沟!外深 40cm!”),第二百零六格画叶枯病识别卡(注着 “褐斑 + 焦边!早落叶!”),第二百零七格贴着白粉病漫画,旁注 “喷石硫合剂!清病叶!”。“沉默姐姐快看!星洲寄来的病叶收集袋!” 她举起印着卡通栗子的塑料袋,“每个袋子写病害名称,还能扫码查防治方法!”
陆昭衍刚把波尔多液倒进药桶,就发现沉默女孩盯着病叶标本发呆。“是土壤缺肥引发的叶枯病,” 他用刀片切开病叶叶脉,“你看维管束都褐变了,得先补肥再治病。” 他翻开《板栗秋季管护规程》,“先挖 3 条放射沟施基肥,再喷 40% 百菌清 500 倍液,隔 10 天一次连喷 3 次,” 他突然指向西坡,“那些幼苗秋梢还在疯长,得喷磷酸二氢钾促老熟,不然冬天会冻枯!”
顾言的摄像机刚对准秋护现场,就拍到揪心的一幕:小丫头正把病叶往树盘里埋,说 “落叶能当肥料”。“病叶必须集中烧毁!” 沉默女孩立刻跑过去制止,“叶枯病病菌会在落叶里越冬,埋进土里明年全园爆发,” 她指着叶片上的小黑点,“这是分生孢子器,一粒就能传染十棵苗,” 检测仪突然报警:“西坡白粉病感染率 12%,需立即清园!”
“秋梢怎么全冒嫩尖?” 林溪突然惊呼。大家循声跑到西坡,只见刚摘心的幼苗又抽出 10 厘米长的嫩梢,叶片薄如蝉翼。李爷爷得意地哼了一声:“我说秋肥不能施吧!越喂越疯长!” 林溪立刻翻出平板查资料:“是摘心时间太晚!立秋后不能再剪梢,得喷 0.3% 磷酸二氢钾,” 她指着资料里的对比图,“你看喷过肥的秋梢木质化程度高,没喷的全是嫩枝!”
跨山护苗的 “秋季攻坚战” 随即打响。栗园西侧的技术站里,沉默女孩的新展板已经立起来:左边贴着基肥施用流程图,中间是病害防治时间表,右边挂着 “秋护三要素” 标语 ——“肥要足、病要清、梢要熟”。她拿着铁锹示范挖沟:“距树干 1 米外开挖,里窄外宽、里浅外深,有机肥和复合肥要拌匀,” 她举起药桶,“百菌清要喷到叶片正反面,尤其是病斑处,”
栗园东侧的施肥区,王大叔带着男人们埋肥攻坚。他教大家配比技巧:“25 公斤羊粪拌 0.2 公斤复合肥,每株分 3 条沟埋,不能堆在根部,” 他用卷尺量沟深,“里侧 30 厘米深,外侧 40 厘米,这样吸收更均匀,” 李爷爷蹲在旁边帮忙拌肥,时不时问:“这肥埋下去多久见效?” 王大叔擦了把汗:“15 天就能看出新梢变粗,明年花芽分化也有底气!”
苏晚正带着认养家庭做秋护实操。每个家庭领到一套工具:铁锹、喷雾器、病害识别卡,还有双马尾绘制的 “秋护指南”。“先识别病叶,再挖施肥沟,最后喷药,” 她边示范边讲解,“挖沟时要避开主根,肥料埋好后必须浇水,” 一位妈妈举着病叶对照手册:“这棵叶背有白粉,是不是白粉病?” 苏晚点头:“赶紧装进收集袋,等下一起烧毁,喷药要加石硫合剂!”
顾言的摄像机追着管护环节拍到了转机:星洲的技术员正教王大叔调控秋梢。“用 0.3%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喷雾,每隔 7 天一次连喷两次,” 技术员边配药边说,“能促进秋梢木质化,枝条表皮会变成红褐色,” 他指着喷过肥的枝条,“这样的枝条冬天零下 5 度都冻不坏,” 王大叔喷完还捏了捏枝条:“真的变硬了,比之前有韧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