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等如今可还觉得圣人仓颉氏之称有僭越之嫌?朱元璋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众臣。
文武百官只得稀稀落落地应道:陛下圣明!除了这句,他们确实无话可说——既不敢抗旨,又不得不从,除了称颂圣明还能如何?
莫要不服!朱元璋冷声道,若有人能献上开启大明盛世的良策,朕同样赐他圣人之名!这话绝非虚言。若真有人如燕长倾般献上治国良方,他绝不吝惜封赏。毕竟这样的贤才越多,对朱家江山越有利。
望着欢欣鼓舞的武将们与垂头丧气的文官,朱元璋心知今日朝议已无他议。不过本意就是抛砖引玉——以教育兴国这块美玉,引出更多治国良策。
《大明一五教育规划》由礼部主理,各部协办!事关国运,不得懈怠!朱元璋厉声道,礼部代尚书若遇阻碍,须即刻上奏。若未见奏报却推行不力......话锋陡然转寒,朕必诛你九族!
朱元璋凝视着阶下的礼部代尚书,眼中寒芒毕现。
刚接手科举事务忙得不可开交的礼部代尚书,闻言立即哭丧着脸跪伏应命:微臣领旨!
面对天子诛连九族的威慑,他不敢有半分迟疑。朱元璋说要灭他满门,就定会血洗九族!
【谁敢阻挠《大明一五教育规划》,本官定亲手将其押至御前!】礼部代尚书凶相毕露地扫视六部同僚。此刻什么文官前程、同僚之谊皆成虚妄——若办不好这差事,他连子孙都不会再有。
今日朝议至此。朱元璋拂袖起身,诸倾回去细想:大明盛世该当何等光景?又需制定多少五年规划方能达成?朕静候佳音。
退朝!
随着这声令下,满朝文武皆蹙眉沉思着天子的考题离去。
......
其四,除周王朱橚外,太子朱标及诸皇子皆因朝堂失仪触怒圣颜,被勒令离京微服巡察民情,为期一年不得返京。
农学院门前,燕长倾望着怀抱幼子的燕王朱棣,不由扶额。朱棣臂弯里那个两三岁的胖娃娃沉甸甸的,压得他左臂微微发颤——这小胖子少说也有四五十斤重。
燕先生,此乃本王长子朱高炽。
朱棣搂着朱高炽,满面春风地向燕长倾展示着自己的嫡长子。自从见识过永乐大帝的未来推演后,他对这个嫡长子愈发珍视。
这个孩子未来仅凭十个月亲政就能获得仁宗庙号,更难得的是能在支持五次北伐的同时治理好民生,助他成就永乐盛世!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完美继承人。即便被兄弟调侃是儿子的征北大将军又如何?
只要能实现封狼居胥的壮志,缔造永乐盛世,让永乐大帝的威名流芳百世,就算当个名义上的 、实际上的将军又何妨?
燕长倾端详着朱棣怀中的小胖子。未来的明仁宗正用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他,燕长倾报以微笑,小家伙立刻回以憨态可掬的笑容。
这是内子——徐大将军的掌上明珠徐仪华。朱棣侧身引见身侧的燕王妃。徐仪华款款行礼:妾身徐氏见过燕先生。
来此之前,朱棣特意叮嘱过她:连洪武皇帝都以相称的贵人,地位更在诸皇子之上。这般特殊礼遇,满朝文武唯此一人。即便是她父亲徐达那样的开国元勋,也从未得过如此殊荣——即便皇帝愿给,臣子也不敢受。
徐仪华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若提起她的闺名徐妙云,知道的人便多了起来。她还有个颇负盛名的妹妹——女诸生徐妙锦。
燕长倾微微颔首,回礼道:“见过燕王妃。”
朱棣侧身,向身后僧人打扮的道衍示意,介绍道:“这位是道衍,虽是僧人,却极有才干,此次将随我一同治理县地,担任县丞。”
燕长倾点头,目光饶有兴致地落在道衍身上。
道衍此人,确实不凡——他是数千年来唯一辅佐藩王 成功的谋士,是朱元璋废相后首位获“黑衣 ”之称的文臣,更是死后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殊荣者。
更令人在意的是,自见面起,道衍便一直紧盯着燕长倾,神情变幻不定,震惊、古怪、疑惑交织,活似变戏法一般。
燕长倾淡笑问道:“大师看了这么久,可看出什么了?”
若在从前,他或许会对道衍这般神秘人物心存忌惮,但如今,对方不过是个令他稍感兴趣的角色罢了。
害怕?
笑话!
难道还能比直面暴怒的朱元璋更可怕?
道衍双手合十,苦笑一声:“阿弥陀佛。燕圣人切莫称贫僧为‘大师’,直呼道衍即可。若再如此,贫僧怕是要寸步不离地跟着燕王殿下了。”
天机气运,常人不可见,他却能窥得一二。而燕长倾身上的气运,既古怪,又骇人!
令人惊奇的是,燕长倾周身的气运竟呈现出未完全觉醒的奇特状态。
此刻展现的气运,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微小部分。
在那深邃的海面之下,还潜藏着难以估量的庞大气运,静待时机显现。
思索片刻后,道衍猜测或许与土豆未能普及天下有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