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政策在洪武年间确实运转良好。只要后世君主能延续朱元璋的治政手腕,持续严密监控天下田亩,投献逃税之风便不会泛滥。朝廷赋税充足,自然无需加征;百姓负担不增,便不会沦为流民或豪强佃户,更不会揭竿而起。
可惜后世君主再无洪武、永乐之能。自朱棣之后,大明朝廷逐渐丧失了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掌控。
然而,当朝廷对官绅、富户和百姓的土地田亩掌控失效后,后续的一系列环节也随之土崩瓦解!
最终,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大明未来因对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以及皇室宗亲的田亩赋税豁免政策,埋下了 的隐患!
正所谓政策虽好,但若后人无法严格执行,良政终将沦为弊政。
想到自己无意间又给大明留下了一个潜在的 弊政,朱元璋心中怒火升腾。再加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公然驳他颜面,他顿时恼羞成怒,厉声喝道:
“好!是咱错了!”
“咱就不该给你们免田亩赋税的优待!”
“今日回宫后,咱就把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
“还有你们这些诸侯藩王的赋税豁免,统统废除!”
“从今往后,你们名下有多少田亩,就老老实实交多少赋税!”
“少交一文钱,咱就用裤腰带把你们吊起来抽!”
“今后上至宗亲,下至秀才,谁也别想免赋税!”
意识到赋税豁免可能给大明带来 之危,朱元璋果断决定一刀切,彻底堵死官绅富户钻空子的机会。往后谁敢逃税漏税,直接砍头抄家!
楚王朱桢闻言,皱眉道:
“废除秀才、举人、进士、官员胥吏及宗亲的赋税优待,恐怕没那么容易吧?”
“一旦提出,朝中百官必会激烈反对!”
朱桢看得很清楚,最大的阻力来自文武百官,他们正是此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即便是淮西勋贵,恐怕也会暗中不满。至于秀才、举人、进士的阻力倒不大,毕竟大明开科举至今仅三年,这些人数量有限。
即便朝廷有意废除田亩赋税的豁免特权,这些秀才、举人、进士也难以掀起太大风浪,他们的微弱 甚至无法传到皇帝的耳中。
至于皇室宗亲的抵触情绪,严格来说,如今在场的七位皇子便足以代表整个大明宗室的立场!只要他们七人没有异议,其他宗室成员即便有不同意见也难以形成气候。
即便真有不满之声,这七位皇子也完全有能力将其压制在各自王府之内,令其无法扩散!
而他们七人会有异议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项一刀切的政策对大明皇权的稳固与王朝的延续大有裨益。除五皇子朱橚这位无心帝位的闲散之人外,其余六位皇子皆有可能继承大统。
既然这项政策有利于天子、有利于大明国祚,自然也就可能对他们未来的统治有所助益!
正因如此,他们绝不会反对父皇废除宗室田赋优待的政策。此刻他们皆以天子视角权衡利弊,自然优先考虑对皇权与国运有利的决策。
至于那些受损的宗室利益或藩王特权?
待他们争夺帝位失败,彻底沦为普通藩王时再计较不迟。
……
楚王朱桢言毕,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皆陷入沉思。
正如其所言,若欲废除田赋豁免之制,必遭满朝文武激烈反对。这些官员身为该政策最大受益者,岂会坐视利益受损?届时原本对立的文官集团与武将集团,极可能因共同利益而联手抗旨。
若百官同心,其凝聚的臣权足以动摇甚至威胁皇权!
当然,朱元璋亦可凭借 威势强行推行新政,借胡惟庸、李善长谋逆案诛杀反对者。
此法是否可行?!
行!!!
朱元璋确实具备这样的威严与实力。
然而,若他真的强行废除免田亩赋税优待政策,必然会与文武百官彻底对立。
凡事都需师出有名,正如去年的胡惟庸、李善长谋反案,朱元璋杀的人多吗?
多!
从去年至今,因此案丧命者已超五万,正向六万逼近。
可为何满朝文武无人敢站出来劝阻朱元璋停手?
除了畏惧朱元璋,最关键的原因只有两个字——谋反!
胡惟庸、李善长的谋反并非朱元璋诬陷,而是铁证如山的事实!
甚至这两人还试图拉拢其他官员一同谋逆,幸好当时众人察觉后,要么直接将他们赶出门,要么拔刀相向以示清白,这才撇清了关系。
否则,今日这些官员早已与胡、李二人共赴黄泉,或许连孟婆汤都喝完了。
谋反,历来是皇朝第一大罪!
无可争议!
换作任何一位稍有能力的皇帝,面对谋反都会大开杀戒,只不过朱元璋杀得更多罢了。
若不严惩谋逆者,以儆效尤,岂非纵容后来者效仿?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