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朱桢立刻举手问道:
“先生刚才说即便增加秀才的月例钱,也要废除他们的免田税特权,这是为何?!”
朱桢隐约觉得这项举措背后另有深意,只是自己才疏学浅,一时难以参透。
见燕长倾允许众人提问,他当即抛出心中疑惑。
燕长倾循声望去,略带讶异地看向朱桢——没想到竟有人注意到如此细微的环节。
既然楚王发问,他索性简明扼要地解释道:
“既然殿下问起,我便直说了。”
“依我之见,不仅要废除秀才的免税特权,举人、官员、皇亲宗室的田税优待也应一并取消!”
此言一出,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纷纷蹙眉。作为藩王,他们同样享有免税之权。
燕长倾的提议无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但众皇子深知燕长倾从不空谈,此举必有缘由,于是皆按捺心绪静待下文。
“免税政策的本意,原是对士人官吏、皇族亲眷的恩赏,初衷仅限减免其自家田产赋税。”
“此等初衷本无错处。”
“然则免税会引发两大弊病:其一是土地投献与挂靠,其二是国库赋税流失!”
“譬如现今一名廪膳秀才,可免二十亩田税。”
“可这些秀才家中真有二十亩地吗?!”
“多数秀才的田产加起来尚不足此数!”
“如此会导致何种局面?!”
“那些坐拥良田的豪绅地主,必将田产伪托于秀才名下,借此逃避应缴税赋。”
“而秀才们则从中抽取免税额作为好处,不事耕作便坐享其利。”
“至于举人阶层,免税额更达百亩至两百亩之巨!”
“同样,多数举人名下并无一二百亩田地,因此许多拥有大量田产的富绅地主便将土地投献或挂靠在举人名下,借此逃避应缴的田赋。”
“以此类推,加上进士、朝中百官、地方各级官吏,以及皇亲宗室……”
“最终,天下免征税赋的田地会有多少?!”
“而大明登记在册的田亩总数又有多少?!”
“扣除这些免税田亩后,朝廷实际能征收的税赋还剩多少?!”
燕长倾目光淡淡扫向末座的朱元璋,语气平静。
起初,朱元璋制定秀才、举人、官员及宗室免税政策时,本意仅是免除他们名下现有田地的赋税。例如廪膳生员免二十亩税,但实际家中可能仅有三五亩地,朝廷免除的不过是这几亩的税赋。
举人免一二百亩税,官员免数百上千亩税,但他们名下真有这么多田地吗?未必。多数人实际拥有的不过百八十亩或小几百亩,朝廷免除的只是这部分真实田产税赋。如此既给予优待,又彰显天恩——毕竟免税额度远高于其实际田产,只是他们无力占满额度罢了。
这种表面慷慨实则精明的做法,恰如朱元璋早年乞丐、流民与后来天子身份的复杂结合。
然而,政策若未彻底封堵,必有漏洞可钻。
末席的朱元璋,面色已隐隐发青。
土地投献?记名挂靠?!
朱元璋听完燕长倾的分析后,略作思索就意识到这种情况必将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
他向来反对土地投献和记名挂靠这类行为,甚至采取严厉手段明令禁止!
当初推行里正制度的初衷,正是为了便于全面清查全国田地。
而清丈田亩的核心目标,则是要编纂详实的土地档案——《鱼鳞图册》。
制作《鱼鳞图册》的根本目的,正是要整治那些隐瞒田产、偷逃税赋的官绅豪强!
譬如江浙富户为规避赋役,就发明了拆分田产、假托他人名下的伎俩。
这种被称为铁脚诡寄的手段,在当地竟演变成通天诡寄的普遍现象。
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重新丈量田亩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此类弊端。
可如今燕长倾却指出:朝廷在打击 漏税的同时,竟又为官绅富户开了逃税的 !
这让他如何能不面色铁青?
......
讲台上的燕长倾望着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淡然笑道:
诸位殿下,大明又要 了。
听闻此言,朱标等人神情凝重,眼中尽是无奈。
【大明又要亡了啊......】
太子朱标心中只剩一声长叹。
他已然麻木——先前每讲一次《屠龙技》,大明就亡一次。
如今课程未毕, 危机竟已出现两次。
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他连揣测的力气都没有了。
【父皇究竟懂不懂治国之道?!】
【别人坑爹,您这是坑子孙后代啊!】
秦王朱樉在心底怒吼,此刻他无比确信:换作自己治国,绝不会如此荒唐!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