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五胡乱华同样对中原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坏,汉字传承体系也未能幸免。
当追溯至战国小篆或西周大篆时,即便是大明文臣之首、儒家公认最博学的宋濂,也不敢保证能完全解读。
至于商朝、夏朝,乃至更早的青铜金文和甲骨文,宋濂若亲自查看,恐怕也只能连蒙带猜,且多半会猜错!
更关键的是,无论是秦始皇时期的隶书、战国小篆、西周大篆,还是商周金文、夏朝文字乃至甲骨文,皆属汉字体系。
作为炎黄文化的一部分,无人能否认它们的存在。一旦发现并破译,便会对应一个新的现代汉字。
因此,即便此刻统计出汉字总数,下一刻若有人挖出新青铜器或甲骨,上面刻有未见的“纹路”,汉字数量便又增加,原先的统计即刻作废!
正因如此,汉字总数始终处于动态增长的状态。
不过,尽管汉字数量可能不断增加,但大致维持在数万左右。
太子朱标虽未认全所有汉字,但至少掌握一万余字。
不仅是他,包括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以及其他文人书生,基本识字量也需达到一万以上。
这一时期,读书人若识字不足,确实可能看不懂他人所写。
总有人为显文采或博学,故意使用生僻晦涩的文字撰文。
例如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论时务五事,竟写下一万七千字!
朱元璋看得眼花缭乱,或许也因难以理解,便命王敏诵读。
听了一个多时辰仍未读完,且未听出任何有价值的建议。
朱元璋心烦意乱,怒不可遏,索性不再听奏,先命人将茹太素拖出去痛打一顿!
朱元璋批阅奏疏时,发现茹太素的 中仅五百字有用,勃然大怒。此后他下令规范奏章格式,杜绝冗长文风。
当时读书人虽无明文规定,但识字量过万是基本要求。私塾先生教学时也默认让学生掌握万字以上。正因如此,太子朱标认为百姓至少需识两三千字方能算基础读写。
课堂上,燕长倾询问太子:可知日常最常用汉字几何?朱标坦言不知。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二字,向朱元璋及诸位皇子解释道:
自商周以来,最核心的常用汉字不过三百。这些字占文章用字七成左右。另有重要汉字两千,占文章用字约二成九。其余数万生僻字仅占百分之一。
掌握这三百核心字,可读懂文章六七成;若再识得两千重要字,则能理解九成以上。当然,这只是识字层面,能否领会文意另当别论。
(坐在末位的朱元璋猛然起身,目光灼灼地盯着燕长倾:“燕先生此话当真?!”
燕长倾淡然颔首:“千真万确。”
他举例道,《史记》实际用字仅四千九百三十二个,其中八百六十八字覆盖全文九成内容,而一千零一十七字仅出现一次。再观《四库全书》,三万余册典籍共八亿字,仅用两万九千零八十八个不同汉字。
统计显示——
最常用的一千字,占全书篇幅八成;
两千字,占九成二;
三百核心字加两千重要字,辅以少量生僻字,四千字即覆盖全书九成八!
朱元璋踉跄跌坐,反复呢喃:“三百字……两千字……”
殿内众人皆神色恍惚。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内心巨震:
【三百字竟能读懂六七成文章?!】
【两千字可解九成内容?!】
【两千五百字便近乎通晓全文?!】
【我苦学万字,岂非白费七八千?!】
朱榑攥紧拳头,额角青筋隐现:
【当年授字的先生……今夜定要砸烂他家门楣!】
这般震撼,源于他们皆以识得万字方算“通文墨”。而今燕长倾一语道破:三百核心字加两千重要字,足矣。
至少能看懂任何一篇文章里九成以上的汉字了!!!
其他人怎么想不清楚,但齐王朱榑觉得自己简直是个 。
当年开蒙识字时,为了认够一万字,他没少挨先生的戒尺!
那位开蒙先生下手毫不留情,每次认错字,戒尺就往他手心抽,非打得他掌心通红、眼泪汪汪才罢休。
天杀的,戒尺抽在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手上,那先生知道有多疼吗?!
更气人的是,就算他被打哭,父皇和母妃也不会替他出头。
顶多是母妃给他上完药,再柔声细语地哄着满脸泪痕的他继续认字。
后来他学精了,一见先生拿戒尺就装哭,总算躲过不少责罚。
可那段开蒙经历实在糟心,以至于他后来压根不爱读书。
要是当年只需认两千三百字,至少能少挨五分之四的板子!!!
讲台上,燕长倾望着神色各异的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轻轻摇头。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