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天的劳作,原本仅有一亩的土豆田被朱元璋率领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以及满朝文武翻了个底朝天。
众人确实将土地深挖了三尺有余!
此刻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抑或是那些平日讲究仪态的大臣们,全都满身泥泞,显得格外狼狈。
但此刻无人顾得上这些。文武百官瘫坐在田埂边,望着田垄旁堆积如山的土豆,个个瞠目结舌,呆若木鸡。
朱元璋俨然一副丰收老农的做派,手持燕长倾备好的秤杆,仔细称量着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呈上的每个土豆。太子朱标则在一旁执笔记录,将土豆的数量与总重逐一登记。
从正午到日暮,朱元璋终于完成了所有土豆的称量工作。
父皇,共计收获土豆三千二百六十八个,亩产达三十六石!朱标难掩激动地向朱元璋禀报。
祭台上的燕长倾听闻这个数字,眉梢微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按照他的推算,第二茬土豆本应产出两千九百个左右,亩产三十石(约三千六百斤)。如今的实际产量却超出了预期。
转念一想,这半年来他不仅改良了原始化肥,更有老农们日夜精心照料。能达到四千三百二十斤的产量,实属正常。后世普通土豆亩产在三千至五千斤之间,优质品种配合现代化肥甚至可达八千至一万斤。相较之下,眼下的收成不过是达到了后世的基础水平。
想到这里,燕长倾眼中的惊讶渐渐归于平静。
燕长倾神色如常,但在场众人却难以平静。
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宋濂等文武百官,皆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三十六石!
前所未闻的亩产三十六石!
在这亩产两石已是常事的年代,三石便值得上奏邀功,四石更会被视为祥瑞进献朝廷。而如今这三十六石的产量,竟是寻常产量的十八倍之多!
三十六石......
朱元璋反复念叨着这个数字。他原以为能有二十石已是极限,最多不过二十五石,却不想竟高达三十六石。
马皇后扶着朱元璋才勉强站稳,朱标望着堆积如山的土豆,激动道:燕先生所言土豆最高亩产五十石,竟是真的!
半年之前播种土豆时,因种子数量有限,这一亩土豆田并未达到最大种植密度。若能全部种满,亩产五十石或许并非难事。
三十六石?!秦王朱樉难以置信地掐了掐大腿,确认不是幻觉后,木然点头——这惊人的产量确实真实存在。
晋王朱棡难掩激动:天下百姓从此再无饥馑之忧!
此物可保大明百年基业!燕王朱棣深知,百姓温饱则天下安定,江山自然稳固。
周王朱橚笑道:先前我等猜测全都落空了。虽赌输却满心欢喜,恨不得再多错几次。
楚王朱桢苦笑道:我以为二十八石已是妄言,谁知现实更甚。齐王朱榑接道:我猜三十石尚差六石之距!
宋濂瘫坐在地,望着连绵的土豆堆叠成山,不住喃喃:祥瑞...天降祥瑞啊!
徐达、常茂等武将勋贵喜极而泣,这喜悦更胜战场凯旋。
朱元璋当即厉声下令:徐达、冯胜即刻调集三十万大军封锁此地!李文忠、汤和严控现场,擅动者格杀勿论!
二将得令飞身上马,持调兵令牌疾驰军营。
李文忠与汤和神色凝重,齐声应道:
遵命,陛下!
李文忠即刻接管了左右府军的最高统帅权,汤和则统领在场万余锦衣卫。
永昌侯蓝玉、颍川侯傅友德、西平侯沐英等武将勋贵皆身披铠甲,手持寒光凛冽的兵刃,浑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背靠堆积如山的土豆。
外围的左右府军将士已进入战备状态,刀剑出鞘,战马备鞍, 上弦。一队队精锐士兵杀气腾腾地巡视四周,严令禁止任何人无故靠近农学院百丈之内。
祭台之上,燕长倾望着正在土豆堆旁仔细查看的朱元璋,朗声道:
陛下,既已丰收,当试食以证其可食性,使百官与百姓知晓。
朱元璋头也不回地摆手道:不必,咱已尝过,此物确可食用。
他实在舍不得消耗这些关乎大明百姓温饱的希望之种。每吃一个土豆,在他看来都是对未来产量的损耗。
燕长倾见状轻叹:此次产量远超预期,试食些许无碍推广。况且除陛下外,无人亲尝,百官如何取信于民?
在场文武纷纷颔首,皆对这亩产三十六石的神奇作物充满好奇。
朱元璋沉吟良久,终于从土豆堆中精挑细选出五个品相稍逊、各重一斤有余的土豆,满脸不舍道:那就用这几个做醋溜土豆丝吧。
燕长倾淡然点头。他心知肚明,宫中御厨早在朱元璋驻跸农学院时就被太子朱标调来伺候,此事无需他操心。
朱元璋和马皇后离开后,这批御厨仍留在农学院,朱标并未将他们召回。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