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明立国十二载,朝堂权力格局渐趋稳固。若非胡党案发导致权力真空,任何改制都会遭遇百官激烈反对。而今案情未了,群臣唯恐牵连,无论废丞相、撤中书省,还是改制俸禄、重划行政,乃至分设五军都督府,皆无人敢置一词。
面对众皇子期待的目光,燕长倾从容道:法子甚多。譬如应天城外三十万京军,天子可七日一临,观操练、点兵册。
一则令将士知晓效忠之君容颜。
“其次可借此监督三十万京军的操练,确保战力不衰,杜绝虚报兵额之弊。”
“军饷须按时发放,阵亡将士的抚恤务必足额交至其亲眷手中。”
“太庙前可立英烈碑,择定每年固定时日。”
“由天子率群臣公祭,凡大明开国前后,为国为民捐躯之将士,皆享祭祀!”
“另可每隔五载或十载举行大阅,从各地选拔劲旅,于应天府前列阵,供陛下与万民检阅。”
“诸事皆非难为,重在用心施行。”
“若能切实推行,必得三军归心,军权永固。”
燕长倾言毕,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再度陷入沉思。
许久,朱元璋肃然抬首道:
“咱记下了。旁的事或许力有不逮,但倾所言诸项,咱必件件落实!”
燕长倾微微颔首,暗忖《屠龙技》讲授已无遗漏。舆论掌控之法已明,诛心定论之术亦授。只要朱元璋依计而行,胡惟庸、李善长等必永世背负骂名。
“今日讲授就此作罢。土豆收成之期,便定在七日后吧。”
“日前我掘过一株,块茎俱已饱满,正当采收之时。”
此言一出,朱元璋、马皇后并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面露喜色。
“终于等到了!”
“至少亩产二十石的仙粮啊!”
“此番所种恰合一亩,不知实收几何。”
“我押二十五石!”
“我求稳,就赌二十石。”
“我猜二十八石!”
“尔等太过保守。燕先生说过土豆最高可产五十石,折中当有三十石,我押此数!”
众皇子兴致勃勃地猜测着产量。
马皇后难得打破沉默,目光投向燕长倾,轻声问道:
燕先生对这次土豆的收成有何预估?
毕竟这对皇室夫妇确实在农学院亲手照料了三个月的土豆田,直到胡惟庸案发后才返回宫中。
燕长倾闻言浅笑:具体产量难以断言,诸位殿下的预测都可能成真。
这番回答反而让马皇后心跳加速。先前太子朱标与诸位皇子预估的亩产范围在二十至三十石之间——即便是最低的二十石,也是他们生平仅见的惊人产量。
立即回宫筹备丰收大典!朱元璋霍然起身,迫不及待要安排七日后的收获事宜。
......
七日前,朱元璋突然诏令礼部筹备神农祭祀大典,要求文武百官共同参与。礼部虽不解圣意,仍着手准备。但皇帝未指明具体祭祀地点,经请示监国的朱标等皇子后,只得准备了一套可移动的祭祀仪轨。
黎明时分,锦衣卫肃清道路,府军卫队沿皇城至农学院数十里列阵。在土豆田前,礼部搭建的三尺檀木祭台上,朱元璋携马皇后并肩而立。六尺香案左侧陈设三牲祭品,右侧供奉五谷, 青铜香炉青烟袅袅。
在朱元璋与马皇后身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分列两侧,呈半圆形拱卫着帝后二人。
祭台下方,满朝文武肃立两侧。武将行列中,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信国公汤和、郑国公常茂、永昌侯蓝玉、颍川侯傅友德等勋贵巍然矗立。因胡惟庸、李善长案未波及顶级武将,五大国公镇守武官队列,尽显朝廷重臣威仪。
文官队列首位站着年迈的宋濂。这一世朱元璋未将其孙宋慎牵连入案,反而重新启用这位垂暮老臣。虽不需他处理政务,但以其名望充任文臣门面。宋濂身后站着一群籍籍无名的年轻文官——昔日权倾朝野的重臣多因党案 ,如今六部尚书、侍郎等要职皆虚位以待。在朱元璋推行的新俸禄制度激励下,这些青年官员个个干劲十足,朝堂上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
此刻无论是帝后、皇子,还是文武百官,皆身着庄重祭服。当晨光初照香案时,礼部代侍郎兼代尚书高声宣道:吉时已至,请陛下进香!
朱元璋取三支檀香就烛火点燃,向神农氏躬身三拜后插香入炉。正当礼官欲宣皇后与诸皇子上香时,朱元璋突然抬手制止。
“请圣人无名氏,登祭台!!!”
礼部代侍郎兼代尚书站在祭台下,满脸错愕。圣人无名氏?!!
这完全不在祭祀神农氏的既定流程中!!!
更没人提前告知会有圣人无名氏这一环节!!!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手足无措,后续仪式该如何进行?!
太子朱标微微侧首,目光落在身旁的礼部代侍郎兼代尚书身上,轻声说道:
“接下来的事你不必过问。”
礼部代侍郎兼代尚书再度愣住。
身为礼部代侍郎兼代尚书,祭祀礼仪本是他的职责所在!!!
若他不管,礼制何存?!!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