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内阁成员分管领域不得重叠,彼此间不得干涉对方职权范围。
如此安排下,任何一位内阁成员,包括首辅在内,都无法总揽朝政大权,最多只能在特定领域施加影响。
为防止分管不同领域的阁臣结盟形成新的权力集团,入阁大臣最好来自不同学派。
若内阁全由儒家文臣组成,他们很可能为维护共同利益而联合,使分散的权力再度集中。
待诸子百家复兴后,可安排儒家阁臣执掌礼仪,墨家阁臣主管工程,农家阁臣负责农桑等。
不同学派背景的阁臣因利益诉求各异,自然会相互制衡,难以形成统一阵线。
当然,这并非绝对。在特殊情形下,这些来自不同学派的阁臣仍有可能暂时联合。
尽管各自利益相左甚至存在冲突,他们仍可能结盟,构建强大的统一阁权以抗衡皇权!!!
因此,此策仅能治标。
待燕长倾阐述完权宜之策,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皆垂首沉思。
【须明确每位阁臣分管不同国务,职权不得交叉干涉,彼此制衡?!】
【即在内阁设置六位对应六部政务的阁臣!】
【为防范阁臣利益勾结,入阁者最好分属不同学派?!】
【然现今诸子百家尚未复兴,此议仅为燕先生构想。】
【依燕先生规划,诸子百家复兴至少需二十载光阴。】
【眼下仍需以儒家阁臣过渡。】
【二十年间若严加防范,遏制儒家阁臣结党,应无大碍。】
【待百家复兴之日,便可即刻裁撤儒家阁臣!】
【届时既能杜绝阁臣联盟,又可维护皇权至尊,更能为天子分忧国事。】
【此策虽非根治,却已近乎治本。】
【不愧具圣人之智的燕先生!】
......
深思熟虑后,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俱颔首称善。
燕长倾虽言此乃权宜之计,却已令众人深感满意。
唯一缺憾是需等待二十载,待诸子百家全面复兴后,此策方能尽善尽美。
此前仍须暂用儒家文臣组阁。
除朱元璋或难久候外,太子朱标等皇子皆可等待——前提是今世朱标不再早逝。
......
见朱元璋与众皇子对改良内阁制度颇为赞许,燕长倾却微微摇头警示道:
无论是中书省与丞相的相权,还是内阁与阁臣的阁权,本质上都只是皇权中政权的一部分。
政权虽是皇权的一部分,却并非全部,更非根基。
过分纠结臣下政权的大小,反而落了下乘。
皇权的根基,在于军权!
只要天子紧握军权,即便相权或阁权再度威胁皇权,也能随时将政权击得粉碎!
若说政权是为天下制定规则,让众人按规则行事的权力,
那么军权便是掀翻棋盘、重定规则的权力!
昔日胡惟庸之事,单论政权,
丞相胡惟庸、韩国公李善长等重臣,加上众多中下层武将勋贵,其政权几乎可与殿下比肩。
但那又如何?
陛下在应天府外的三十万京军 ,仅凭诸位殿下统领的御林卫、府军及锦衣卫,便轻易平息了胡惟庸、李善长等人的叛乱。
甚至未惊扰应天府百姓。
臣子掌握政权并不可怕。
臣之所以点明陛下未彻底收回政权,正是要告诉陛下与诸位殿下:
皇权在于分权,而非独揽。
事实证明,天子一人无法独撑天下之权,更无法牢牢掌控。
在政权上,天子最重要的是懂得合理放权、分权。
臣下治民,天子治臣,此乃治国之道。
但若臣子掌握政权后,还企图染指军权,便罪该万死!
天子真正受制于臣下之时,往往是军权失控之际。
军权与政权,孰轻孰重,陛下与诸位殿下当有明断。
台下,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垂首沉思,细细品味燕长倾之言。
片刻后,朱元璋抬头,正色道:
“受教了!”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亦齐齐起身,向燕长倾恭敬行礼:
“谢燕先生赐教!”
燕长倾淡然颔首,坦然接受了诸位皇子的行礼。
以他所讲授的内容而言,区区皇子之礼确实当之无愧。
礼毕,燕王朱棣率先抬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燕先生,天子当如何方能更牢固地执掌天下兵权?
此言一出,太子朱标、朱樉、朱棡等皇子纷纷投来期待的目光。就连朱元璋也饶有兴味地注视着燕长倾——虽说他对掌控军权颇有心得。
不久前借胡惟庸案之机,他已将大都督府拆分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形成制衡。兵部掌调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都督府管军伍训练却无调兵之能。如此,天下兵柄尽归天子。
想起胡惟庸、李善长诸案,朱元璋心中暗叹:【此案来得正是时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