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陛下不知,地方官员也未必清楚,谁都不知。”
朱元璋面色阴沉如铁。
燕长倾点破此事后,他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事实。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曾为百姓,深知胥吏征收赋税时的种种手段。
朱元璋对大斗进、小斗出这类缺斤少两、骗称的把戏再熟悉不过,即便没有亲身经历,也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当燕长倾提及此事,朱元璋立刻联想到年少时的见闻,断定那些税收胥吏必定在盘剥百姓!
楚王朱桢怒不可遏,厉声道:
“这帮狗官中饱私囊,竟敢把罪名推给朝廷,谎称朝廷要征收他们层层加码后的赋税!”
“这不是在败坏朝廷名声,损耗朝廷的公信力吗?!”
“简直该杀!”
经过燕长倾的指点,朱桢深知公信力的重要。此刻他怒火中烧,只因这些 污吏正在肆意挥霍朝廷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
太子朱标眉头紧锁,疑惑道:
“朝廷早已颁布法令,昭告天下田赋为三十税一,百姓理应知晓。”
“若胥吏私自加码,超出三十税一,百姓难道不会质疑,甚至拒缴多余部分?”
燕长倾摇头道:
“朝廷确实公告了三十税一的法令,可若胥吏告诉百姓,朝廷已将赋税改为二十五税一,甚至二十税一,百姓又能如何?”
“他们无从验证胥吏所言真假,最终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忍气吞声,咬牙缴纳超额赋税,勉强活下去。”
“要么拒缴,可一旦拒缴,胥吏随便找个由头就能将他们打入大牢。”
“运气好的,挨顿毒打后认命补缴;运气差的,可能直接死在大牢里。”
“即便活着出来,往后也会被胥吏盯上,日日刁难,甚至唆使泼皮无赖搅乱其生计。”
“很快,这个百姓要么缴纳比原先更多的赋税来平息事端。”
“要么就是自寻死路!!!”
“ 好见,小鬼难缠,指的就是这群人。”
......
“这不就是【假传圣意】、【歪曲旨意】吗?!”燕王朱棣紧锁眉头说道。
地方官吏私自提高赋税标准,还谎称是朝廷调整的举动。
在朱棣眼中,这正是燕长倾曾教导他们的【假传圣意】和【歪曲旨意】。
地方官吏朝廷向百姓宣布赋税变动,这就是假传圣意!
而朝廷明明只征收一万两千石粮食,地方官吏却要额外加收部分,这就是歪曲旨意!
确实可以这样理解。燕长倾点头表示认同。
假传圣意和歪曲旨意,对地方官吏来说都是惯用手段。
百姓虽然无力反抗地方官吏,但面对这样的欺压,难道就没想过向州府衙门举报这些官吏的违法行为,请求上级主持正义吗?!秦王朱樉满脸困惑地看向燕长倾。
在他看来,这些难缠的只要被上报给更高层的——州府官员,凭借上级的权力,要惩治这些为非作歹的小吏易如反掌。
还没等燕长倾回答,坐在旁边的晋王朱棡就冷笑道:主持正义?!为谁主持?!为那些 污吏主持吗?!
燕先生刚才说过,所谓部分不仅要留在县里,还要上交给州府。换句话说,地方官吏超额征税的行为,本就是得到州府默许的!!!
百姓去州府告发地方官吏,岂不是成了堂下何人,竟敢状告本官
“到时候,那些敢去州府告发地方官吏的百姓,要么当场死在公堂上,要么就会被押送回原籍县衙。”
“这些被遣返的告状者,用不了多久就会满身伤痕,最终‘羞愧自尽’。”
晋王朱棡深知,当州府官员也参与分赃时,百姓去衙门告状根本无济于事。
既然各级衙门都在赋税截留中获利,他们怎会为了百姓而自断财路?
要解决百姓被多征税赋的问题,除非有人能突破县衙、州府乃至京城百官的层层阻挠。
只有直接面见太子或皇帝,这事才有转机。
地方官吏敢在正税之外加征,满朝文武岂会不知?
他们选择默许甚至包庇,只因都从中分了一杯羹!
必须找到不受此利、肯为民 的重臣。
除了太子和皇帝,朝中再无第二人选。
但对平民百姓而言,要越过千里之遥,冲破各级官吏的重重阻拦,面见天颜简直比登天还难!
【虽说没有苦主亲至,但燕王既已当众揭发此事,以父皇的性子,定会严查到底。这次怕是要杀得人头滚滚。】
【但光靠 解决不了根本。官员之所以盘剥百姓,实因俸禄难以维持体面生活。若不提高俸禄,即便杀尽 ,日后仍会重蹈覆辙。】
不久之后,各地县令胥吏、州府官员必将另寻他法,继续盘剥百姓银钱,以保自身富贵体面。
【古语云日光之下无新事,正是这般道理!】
朱棡细细品味燕长倾所言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十六字真言,心中感悟愈深。
莫非唯有增加官员俸禄,方能阻止这些地方官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周王朱橚紧锁眉头,神色凝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