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居于最上层,但某些州不设府,部分县不归州管辖,甚至存在不辖县的州!”
“自秦始皇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以来。”
“大明之前的中原王朝,从未出现过如此混乱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虽属中原王朝,但其主导文化仍为蒙元草原游牧文化。)
“这种行政划分自然带有草原特色。”
“如同草原部落各自管理领地,直接向汗王负责。”
“本质上是以治理草原的方式划分中原。”
燕长倾这番话让朱元璋露出苦笑,已然放弃辩驳。
【连地方行政制度也有问题?!】
【今日燕先生已指出多少制度缺陷了?!】
【宝钞制度、实物赋税、谷物石本位、卫所屯田、地方行政划分......】
朱元璋觉得在燕长倾眼中,自己制定的制度恐怕处处是漏洞。
区别仅在于燕长倾是否谈及。
但凡提及,必有诸多弊端。
更棘手的是,燕长倾每次都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
面对这般以理服人的对手,朱元璋除了坦然接受别无他法。
甚至在被批评的同时,他还得逐字记录燕长倾的建议以便改进。
因为这些隐患,都可能在未来演变为动摇国本的危机!
除非他坐视这些问题在百年后爆发,甚至导致王朝倾覆。
但这可能吗?!
绝无可能!
【当这个开国君主实在劳心费神。】
【常人养儿百年忧九十九载,朕却是立国百年忧九十九年......】
朱元璋不禁暗自叹息。
不仅朱元璋深有同感,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诸位皇子也都感同身受。
更令皇子们无奈的是,他们又多了一个可以抱怨的对象。
【父皇定下的这些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何每个制度经燕先生指出后,都暴露出这么多问题?!】
【若非燕先生一一指明这些制度的弊端,恐怕数十年甚至百年后,积弊将难以挽回!】
【如今我甚至怀疑,若按父皇原先的制度治国,大明能否延续三百年?!】
【恐怕很难。单是燕先生最先指出的宗室俸禄制度,就足以在一两百年后拖垮大明。】
【还有藩王制度……罢了,不提也罢。再加上今日提到的大明宝钞制度等等。】
【忽然觉得后世子孙实在艰难,竟摊上父皇这样的老祖宗。】
……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目光交汇,彼此心照不宣。
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父皇真是坑人,幸好有燕先生!”
……
讲台上,燕长倾望着朱元璋,轻叹一声道:
“若按陛下原先的省、府、县 制度来看……”
“县是税赋征收的基本单位,负责具体执行税收上缴。”
“府则负责核算审计,根据辖县的经济状况调整税赋分配。”
“省的职责在于转运,税粮物资不经府,直接从县运至省,再由省调度分发。”
“省、府、县 在财政税收上分工明确,若仅此 ,财政运转尚可维持。”
“若大明地方行政统一改为省、府、州、县四级,倒也罢了。只需明确州的财政职责,反而对税收有益。”
“可症结就在于,原本运转顺畅的省、府、县 行政体系,与省、府、州、县四级行政体系竟同时并行!”
“当地方行政架构演变为四级制与 制并存的局面后,原本清晰的财税职责划分就出现了混乱。”
“最根本的矛盾在于,【府】这一层级的行政定位变得模糊不清。”
“有时它是自下而上的第二级,有时又变成第 ,中间还凭空多出个没有财税职能的州。”
“当四级制与 制并存时,究竟该由府负责核算审计,州县负责征税?”
“还是该让州掌管核算,府负责转运?”
“如此安排下,行省又该承担什么职责?”
“莫非要让行省负责转运,府州两级都做核算审计?”
“可州核算完再由府复核,这般重复劳作意义何在?”
“若府州两级的核算数据出现出入,又该以哪级为准?”
燕长倾连珠炮似的发问,竟让朱元璋一时语塞。
他总不能坦言自己是照搬元朝旧制吧?
元朝将疆域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和十大行省。
行省下设路、州(府)、县 ,其中路直属行省管辖。
府与州或隶属路,或直属行省,更有州归府管辖的特例。
县级单位则分属路、府、州 管辖。
这套行政体系本就错综复杂。
朱元璋在沿袭元制后,便形成了如今四级制与 制并行的格局。
后来觉得全盘照抄有失体统,为彰显新朝气象,遂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与直隶州。
府辖县与属州,直隶州下亦设县。
虽名目稍异,骨子里仍是元朝那套架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