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末句质问,朱元璋忍不住反问:
“各县征收的钱粮赋税,怎会出现数额不一的情况?”
毕竟税赋定额早由朝廷明令颁布。
燕长倾闻言淡淡扫了朱元璋一眼,神色平静。
“朝廷定下三十税一的田赋,可底下执行时岂会真的只收三十税一?!”
“明廷一品 年俸一千零四十四石,末等从九品官员仅有六十石俸禄。”
“正一品俸禄在地方尚可度日,若居京师便显捉襟见肘。”
“至于那六十石俸禄的从九品,更难以维持官体。”
燕长倾谈及官员俸禄时,朱元璋当即拍案驳斥:
“如何不够?!”
“这俸禄可是咱亲手核算过的!”
“正一品官员的一千零四十四石精米,需两千石稻谷碾制。”
“要种这两千石稻谷,少说也得千亩良田。”
“耕种这千亩田地,更需五六十户百姓劳作。”
“五十户百姓奉养一人,这待遇还不优厚?!”
“纵是从九品小官,也有三四户百姓供养!”
“更兼官员享有免税特权。”
“这般条件若还嫌少,分明是贪得无厌!”
燕长倾从容应道:
“若仅养家小,俸禄确实足够。”
“可哪位官员府中不养仆役婢女?”
“尤其位高权重者,府中亲眷仆从岂止五十之数?”
“这些人的衣食住行皆需官员承担。”
“再者官员年节喜庆,总要设宴待客。”
“同僚婚丧嫁娶,纵不亲至也要备礼。”
“为官处世总要讲究人情往来,这亦是礼法所在。”
“即便抛开借喜行贿这类事不谈,光是基本的人情往来,哪一项不需要额外开支?!”
“若是偶感风寒,求医问药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些花费朝廷分文不补,全凭官员俸禄支撑!”
“将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陛下现在还认为官员的俸禄,足够维持他们口中‘体面’、‘富足’的生活吗?!”
燕长倾直视朱元璋反问道。
......
朱元璋再度陷入沉默。他原本盘算着,朝廷正一品 的俸禄相当于五十人供养一人。
再加上朝廷给予正一品 的种种优待——譬如官员名下田地免税、亲属免除徭役等。
林林总总算下来,说是百人供养一人也不为过!
以百人之力供养一位正一品 ,再结合他们手握的权柄,朱元璋从不认为自己给官员定的俸禄微薄。
可燕长倾指出了一个现实:正一品 府中妻妾儿女,加上婢女仆役轿夫等,人数多半逾百。
若再算上燕长倾所说的一年里十次八次的人情往来......
那么一位正一品 ,或者说其一家的开销,甚至抵得上数百人的花费。
换言之,朝廷以百人供养一位正一品 ,而这位 却要以一己之力承担数百人的开销,甚至更多!
如此一来,正一品官员的俸禄,确实显得捉襟见肘了。
面对这般情形,他能指责正一品官员开销过大吗?
尽管他痛恨 污吏,厌恶奢靡之风,但对官员正当的用度开支,他尚能理解——至少燕长倾方才列举的那些开销,他能够体谅。
更关键的是,官员各等级所能享有的最高待遇,正是他亲手所定。
譬如不同品级官员朝服的颜色差异,各品级官员可拥有的仆役数量上限等,皆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仪仗、排场等方面僭越。
然而这所谓的最高待遇,在某些官员眼中,却成了理应享有的排场与体面!
因此,那些富有的官员必然会将自己的排场规格提升至朱元璋规定的上限。
至于财力不足的官员,为了颜面,同样会勉强将排场拉高到朝廷允许的最高标准。
如此一来,本就拮据的官员家庭,负担更加沉重。
从这一角度来看,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制定的俸禄或许确实偏低。
不过,这仅仅是可能——倘若官员们不追求排场,减少宴请应酬,俸禄仍足以维持全家开销。
燕长倾见朱元璋沉默,接着说道:
“朝廷不会为官员的私生活买单,他们只能自行寻找额外收入。”
“通常,他们会在钱粮转运上做手脚。”
“例如,朝廷规定的赋税定额是一万两千石。”
“县衙实际征收时,这一万两千石称为‘起运’,需上缴朝廷。”
“但除此之外,还会多征一份‘留存’!”
“顾名思义,‘留存’即留在地方,供州县使用。”
“而这份‘留存’不仅留在县里,还需分摊至州府一级。”
“‘起运’按朝廷定额,‘留存’则全由地方决定!”
“两者相加,才是百姓实际缴纳的总额。”
“表面上,朝廷每年只征收固定赋税。”
“但实际上,朝廷根本不知各地实际征收了多少。”
“无人知晓,也无部门能掌握总数,更无法调控增减。”
“名义上是三十税一,可实际呢?”
“或许是二十八税一?”
“二十五税一?”
“甚至二十税一?”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