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受压制导致货物流通受阻、财富创造受限、物价失衡等问题,在权贵眼中无足轻重。
无非是让百姓更穷苦些罢了。
反正受苦的不会是他们自己,而百姓勉强还能苟活。
只要维持三十税一的底线,权贵及其后代就能持续享受富贵,永居人上。
这便是古代重农抑商与不事生产的 。
现代意义上的不事生产,指的是无业游民——既不工作也不创业,完全不创造价值。
现代社会只要从事任何职业,无论是务农、经商还是高科技产业,都是在进行生产活动。
现代与古代的本质差异在于:现代农业技术带来了粮食产量的 性提升。
亩产两三千斤已成常态,科研机构甚至实现了亩产万斤的突破。
约五千万农民就能养活十四亿人口,相当于一个农民可供养二十八人。
这与明代三十人才能供养一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正是这种生产力飞跃,才使大量劳动力得以从土地解放,推动各行业蓬勃发展。
工业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财富流通与增值,最终实现民富国强。
若不能解决古代粮食生产的根本问题,任何产业发展都是空谈。
非农产业越发达,不事生产者越多,百姓的粮食压力就越大。
正如朱元璋所言:金钱或可购粮,但绝不能无中生有变出粮食。
当工、商业过度繁荣时,百姓的粮食供给终将被彻底压垮。
那时人人或许腰缠万贯,但真正能买到粮食的永远是最富有的那群人。至于买不起粮食的百姓?活不下去怎么办?!
自然是揭竿而起!
届时不过是又一场王朝更替的轮回罢了。
朱元璋听完燕长倾的论述,先是怔住,随即恍然大悟。
【原来历代王朝在开国或鼎盛时期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政策,背后竟有此等深意!】
当初制定三十税一政策时,朱元璋并未想到燕长倾揭示的本质原因。他主要是借鉴了历代王朝的税制,结合自己年少务农的经历,最终定下这个税率。至于重农抑商国策,他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此刻听完燕长倾剖析,他彻底明白了其中真谛。
【等等!若按此理,六千万人只能供养两百万不事生产者,可如今大明不事生产之人早已超过此数!】
作为 ,朱元璋对大明人口及各行业数据了如指掌。他当即皱眉质疑:燕先生,这数据恐怕有误?
燕长倾眉头微蹙。作为理科研究生,数据精准是他的强项。这番质疑如同指责程序员代码有bug,质疑母亲厨艺,或对老板说这点钱很难办事。
愿闻其详。燕长倾平静回应,随时准备反驳。
如今皇室宗亲寥寥可数,暂且不计。文武百官、勋贵世家、各地官吏、豪绅地主等人数,与先生所言相差无几。
但大明将士远不止百万之数,各地驻军合计应有一百六十八万!
朱元璋修正了燕长倾先前提供的大明将士数量,补充道:若算上其他不事生产的人员,总数早已超出百姓能供养的两百万限额。
……
(听闻朱元璋披露的兵力数据,燕长倾难掩震惊。他迅速回溯大明军事布局:
京师驻军含四十八卫,共二十七万七千八百余人;
九边重镇设一百七十卫,兵力超百万;
沿海五十四卫、九十九所、三百五十三处巡检司及九百九十七座烽堠,驻军四十余万。
洪武十二年夏季的兵力尚未达巅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总兵力飙升至一百九十一万,尽显洪武大帝的武德之盛。
而永乐时期更甚,账面兵力膨胀至两百八十余万。然因军户逃亡、吃空饷等弊病,实际兵力约两百万。此时期火器革新、神机营崛起,配合郑和舰队远航,陆海战力皆至鼎盛,堪称大明军力巅峰。
至于后世虚报的三四百万兵力,实属无稽之谈,真实兵力恐不足百万。
即便真有一百万兵力,在同等条件下,洪武或永乐时期的大军要歼灭朝的军队也并非难事。
明初与明末的大明将士,在信念和意志上截然不同。
梳理完脑海中的大明军力后,燕长倾睁开眼,对朱元璋说道:
“如今大明的将士,与历代不同。”
“现今施行卫所屯田制,边境卫所三分兵力守备,七分兵力耕作,军屯所获全数供给军需。”
“因此,一百六十八万将士中,实际有一百一十七万仍需耕作。”
“换言之,这一百一十七万将士并非完全不事生产。”
“真正不事生产的将士,约五十万左右。”
朱元璋听完,这才想起自己采纳刘伯温建议推行的卫所屯田制。
确实,按燕长倾所言,大明将士虽号称一百六十八万,但真正不事生产的仅五十万左右。
这一数字比燕长倾此前提出的一百万不事生产人员还要少一半。
这意味着百姓供养的负担仍有富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