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生产的人员越少,百姓压力越小。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得意道:
“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见朱元璋神情自得,燕长倾微微一笑:
“卫所屯田制确有诸多好处。”
“其一,利于稳定军力,战时迅速动员调遣。”
“其二,兵农合一,军屯自给,减轻百姓负担。”
“其三,避免国家长途转运军需的巨大损耗。”
朱元璋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难得啊!此前他制定的宗亲俸禄、藩王制度、宝钞政策乃至重农抑商之策,几乎都被燕长倾批得体无完肤。
如今总算有个卫所屯田制能得燕长倾称赞。
实在不易!
【伯温啊,你确实聪慧,至少这卫所屯田制能得燕先生认可,可惜走得早了些。】
【若你未早逝,或许今日还能与燕先生坐而论道,一较高下。】
朱元璋不禁想起病故的刘伯温,心中泛起一丝怅然。
讲台上的燕长倾瞥见朱元璋得意的神情,唇角微扬,话锋忽转:
“然而卫所屯田制存在一大弊端与根本缺陷!”
“尤其是后者若不解决,不出百年,此制必将崩坏。”
“到那时,如今供养的大明将士反成百姓重负!”
朱元璋笑意未消,闻言神色骤凝。
......
或许因已听惯燕长倾批判宗亲俸禄、藩王、宝钞诸制,此刻再闻“卫所屯田制百年必亡”之论,朱元璋竟能平静发问:
“敢问燕先生所言弊端与根本缺陷为何?”
燕长倾淡然道:
“军屯虽以兵农合一减轻民负,却也正是其弊病根源。”
“将士数年执戈演武,数年扶犁耕田,周而复始。”
“陛下军事造诣千古罕有,唯唐太宗可比肩。故请教陛下——”
“这般时兵时农所练之师,究竟是虎狼锐旅,抑或仅是稍具战力的民兵?”
朱元璋默然。这位从红巾军卒崛起的开国雄主,比谁都清楚:兵农轮转,终究练不出真正的铁血劲旅。
士兵们经过数年征战,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大明将士时,却又要放下兵器,重新拿起农具成为军农,往往一干又是数年光景。在这漫长的农耕岁月里,先前积累的战场经验难免会渐渐淡忘。
待到再度放下锄头,重拾刀枪重返战场时,这些将士又得从头适应。如此循环往复的训练方式,充其量只能培养出大批训练有素的民兵。这些民兵与真正的精锐之师相比,战力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要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雄师,最佳途径莫过于让将士们完全脱离生产,全年专注于军事训练与实战厮杀。但正如燕长倾所言三十税一的道理,三十个百姓才能供养一名专职军人。若要维持一百六十八万职业军人,对六千万大明百姓而言实在不堪重负。
朱元璋在刘伯温建议下,最终选择了折中的军农结合之策。虽说此法只能练就民兵,但只要经历十余场恶战,他们定能蜕变为百战精锐!这位马上天子既承认弊端,又坚持己见。
燕长倾颔首道:确是如此。只是不知要用多少将士的鲜血,才能浇灌出陛下想要的铁血之师?言罢长叹一声。朱元璋再度沉默,他何尝不明白这个残酷的代价,但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大明难以负担一百六十八万完全脱离生产的将士,因此只能通过降低士兵的战斗力和生存条件,来维持庞大的军队规模。
御书房内沉寂许久,朱元璋见燕长倾始终不语,只得再次开口:卫所屯田制究竟有何致命缺陷?
这位开国皇帝对此格外在意。在他眼中,这套制度除了略微削弱军队战力外,堪称完美无缺。他实在想不通,为何百年之内卫所制就会土崩瓦解。当年刘伯温信誓旦旦保证这是万无一失的养兵良策,而十余年来的实践也确实未见重大纰漏。
卫所制的根本问题容后再议。燕长倾轻挥衣袖,这与今日讲授的《屠龙技》无关,涉及另一核心内容,届时自会详解。诸位不妨先自行揣度。
日影西斜,他必须抓紧时间讲解《屠龙技》第二核心【钱与利】的这番推脱之词让朱元璋与诸位皇子如鲠在喉。话到关键处却戛然而止,实在令人心痒难耐。但他们深知燕长倾性情刚直,强逼不得。
言归正传。燕长倾生硬地转回话题,既知重农抑商本质是控制非生产者数量,就当大力发展工商,恢复货币税制,用银钱核算国库收支。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完善的财政体系,为推行大明宝钞奠定基础。
这番突兀的转折惹得帝后与皇子们纷纷侧目。朱标突然醒悟,疑惑道:先生方才不是说抑商是为限制非生产者吗?
如今大明近六千万百姓能供养的不事生产者约两百万。
当前一百六十八万将士中,实际需供养的非生产性将士约五十万。
加上其他非生产者,总数已达一百一十万至一百五十万。
距离两百万限额尚有差距,难道不该未雨绸缪?为何还要大力发展工商业,继续增加非生产者?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