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缴纳给户部的米粮,现在要改缴木材给工部,户部的收入自然就减少了。
如今大明六部,名义上户部统管天下钱粮,实则五部各有财源。
这些收入往往与户部财源重叠纠缠。
引发各部与户部之间的权责之争。
总体来看,各部财政划分混乱不清。
可六部平级,互不统属。理论上只有陛下能裁决这些纷争。
但陛下真有精力事必躬亲吗?
最终不过是各部扯皮,天下财赋六分而入。
这也配叫财政统一?
朱元璋被问得哑口无言。
燕长倾步步紧逼:
再说公私不分,关键在于朝廷与宫廷用度混淆!
汉朝时,宫中用度由少府掌管,与朝廷财政泾渭分明。
自陛下登基以来,宫中和朝堂的界限逐渐模糊,国事与皇家私事混为一谈,国库的银两与陛下的私用钱财也难以区分。
宫中的各项开销,如今全都从国库支取,完全改变了从前宫廷与朝堂各自 核算的旧制。
这种制度存在一个致命缺陷——由于宫中开支涉及皇权威严,即便是户部也不敢设定限额,更无法提前做出预算安排。
谁能预料陛下今日是否要兴建离宫,明日是否要修葺御园?又有谁敢驳回陛下的这些要求?
将私人用度与国家开支混为一谈,这如何能说是公私分明?
更严重的是,这种公私不分的开支方式,给国家财政埋下了巨大隐患。
即便户部精心制定了财政预算,也随时可能因为一笔突如其来的、无法预计的宫廷开支,而彻底打乱原有的收支计划。
......
听完燕长倾关于财政公私不分的论述,朱元璋再次陷入沉默。
前朝如宋、唐、汉等代,国库与皇室私库都是分开管理的。每年国库都会拨付固定数额给皇室使用,其余则用于国事开支。虽然有时皇室用度超出也会向户部追加索要,但总体上两者是相互 的。
然而大明开国时并未设立皇室私库,国库即皇室私库,皇室私库即国库,两者完全混用。
这源于朱元璋的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之财即天下财富,又何必区分皇室私库?
只要天子克己奉公,节俭用度,即便由国库承担皇室开销,也不会影响国计民生。毕竟即便不设私库,国库中本就包含皇室用度的份额,朱元璋只是没有单独划分出来罢了。
单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确实有其道理。
朱元璋本人确实秉持这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
在洪武年间,国家财政支出中皇室宫廷的开支比例确实不高。相较于历代 ,朱元璋堪称节俭典范。
然而朱元璋低估了朱家后代皇帝的品性!
他能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却无法保证后世子孙皆能效仿。
自朱元璋之后,皇室开支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渐攀升。
例如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后,为削藩王兵权而大幅提高宗室俸禄,直接导致皇室财政支出激增。
后续的明朝皇帝大多难称节俭,至少在衣食住行上绝不会如朱元璋般苛待自己——天子的威仪、奢靡与排场,一样都不可少。
至大明战神朱祁镇时期,国家财政明显向皇室倾斜。
朱祁镇更将部分户部职权划归宫廷内府,使得宦官得以插手国库物料管理。户部对国库的掌控权日渐削弱,甚至彻底丧失。
当国库与内库合并后,天子与户部同时调拨钱粮时,退让的永远是户部。
忍无可忍的户部最终决定另立门户,不再与皇室内库混用财政收入!
正统七年(1442年),户部秘密建立 于原国库的太仓库,专归户部管辖。原国库则完全划为皇室私库。
此后内库彻底偏向皇室财政,太仓库的税收项目逐步扩充,甚至接管了部分原属内库的收入。
但即便拥有专属财库,户部仍难阻止天子从太仓库攫取银两,甚至公然将国库白银搬入内库。
这场拉锯战持续数十年,直至嘉靖朝双方才达成微妙平衡,形成非正式的分配比例。
即便如此,皇室内库与太仓库的界限依然时有模糊。
嘉靖二十二年,边关告急,军饷短缺,户部与朝臣联名上书,恳请皇帝暂借内库银两以解燃眉之急。
因属借贷之故,这笔款项自然不能计入太仓库的常规收入。然而开了先例便难收手,此后每逢国库空虚,户部官员便故技重施,以之名向内库伸手。
可笑的是,这些借款往往有借无还。每当皇帝催讨,户部不是推三阻四,便是直言无银可还。天子岂能咽下这口气?转手便寻个由头从太仓库里掏银子补缺。
这般你来我往,到了明朝中后期,天子与户部竟形成奇特的拉锯战:皇帝变着法子掏太仓库,户部变着花样借内库银。内库与国库的界限,就在这般拉扯中越发模糊。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