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树状图呈现后,无论是朱元璋、马皇后,还是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都对国家财政收支体系有了系统认知。
当他们以此框架重新审视户部文书时,原本繁杂的田赋、商税、盐铁专营及地方贡赋等数据突然变得条理分明——此前这些杂乱无章的奏章常令他们头晕目眩,往往只能看懂户部最终呈报的岁入总额。
......
讲台侧畔,燕长倾展示板书的同时,目光扫过朱元璋与诸位皇子,平静陈述道:
“正如黑板所示,国家的财政体系主要由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大板块构成。”
“一个健全、科学且高效的财政体系,其核心在于预算规划!!!”
“何谓预算规划?!”
“即对国家未来一年各项收入进行合理预估!”
“唯有对全年收入作出基本测算,才能据此制定来年各项事务的支出计划!!”
“同理,唯有明确国家预算收入与支出,方能精准把控当年大明通行宝钞的发行量,避免滥发超发,杜绝恶性通货膨胀!!!”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听闻此言,眼中精光乍现,无不对燕长倾提出的预算规划理念暗自称绝。
【若能掌握国家预算收支,便可精准调控宝钞发行量!】
【从此无需被动观察百姓手中宝钞的购买力,来判断通胀或通缩。】
【这才是从根源遏制通胀的良策。】
……
见朱元璋及众皇子面露恍然之色,燕长倾唇角微扬,似笑非笑地问道:
“如此预算规划,大明朝廷,或者说户部,可曾施行过?!”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顿时语塞。
大明户部可有这般预算规划?!
绝无可能!
与燕长倾熟知的现代财政部不同,大明户部本质上仅是会计与执行机构,而非财政决策与预算部门!
朝廷从未系统规划财政开支,仅机械沿袭旧制。
例如,朱元璋钦定的“两千七百万石”田赋总额,被奉为铁律。
户部首要职责便是年年如数征收此额,再按定额层层分配。
其间无论地方实情如何变动,两千七百万石之数永不更易。
更荒谬的是,无论国库实际开支几何,此定额始终雷打不动。
譬如漕运年年固定南粮北调四百万石至应天府,从无变通。
无论京城国库中的粮食是否堆积如山乃至腐烂,也不论漕运堵塞是否让朝廷耗费远超粮食价值的运输成本。
那四百万石漕粮必须从两千七百万石的总岁入中运抵京城!
然而,这两千七百万石的总岁入已非“预算收入”,而是“定额收入”!
同样,大明在支出方面也缺乏预算规划。
各部门不会提前向户部或天子申报所需开支,往往事到临头才上奏或直接向天子请款。
随后,户部便与该部门争论,若能说服天子或驳回请求,这笔钱便可省下。
若其他朝臣或天子认为开支合理,户部辩驳失败,便只能拨款。
一年之中,此类情况层出不穷!
正因如此,户部根本无法预判国库余粮能支撑多久,因为随时可能有新的支出需求冒出来。
若上半年开支繁重,而下半年岁入尚未入库,国库便会捉襟见肘。
面对这种情况,户部要么拖延,待岁入入库后再补发欠款;要么以胡椒、苏木、盐铁等折俸抵银;要么设法从天子的小金库中挪些应急。
熬过难关后,一切照旧。
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
这便是大明户部与财政的运转方式。
正因如此,燕长倾才极力劝谏朱元璋废止大明通行宝钞制度——一个连基本财政预算都无的户部,根本无法妥善管理宝钞!
见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哑口无言,燕长倾再度开口:
“实现财政收支预算的关键,在于财政统一与公私分明!”
“如今的大明,可曾做到这两点?!”
朱元璋闻言,当即反问:
“难道大明如今不算财政统一、公私分明?!”
燕长倾冷笑一声,直视朱元璋道:
财政统一?真是笑话!
户部当真掌控了全国财政吗?
就拿兵部来说,大明卫所将士的供给,往往由指定州县承担。
这些州县的财政收支便脱离户部管辖,转归兵部掌控。
也就是说,这些州县的钱粮不再上缴户部,而是直接交给兵部!
再说养马之事。起初摊派民间养马,相关赋役便由兵部管理。
后来朝廷见成效不彰,改为征收赋役雇人养马。
可这些赋役收入依旧归属兵部,并未交还户部统一调配。
驿站也归兵部管辖,所需物资由附近里甲供给,这部分财源又从户部划给了兵部。
工部亦是如此。
比如工程建设所需材料,都要摊派地方供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