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长倾言毕,右侧木板宣纸已密布元明宝钞优劣对比。
除 惩治一项与元代持平外——
大明通行宝钞余者尽逊前元。
朱元璋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准备,但当他看到大元宝钞的诸多优点与大明通行宝钞的诸多缺陷形成鲜明对比时,仍不免心头一震。
这一次,他没有责怪旁人,只恨自己思虑不周。
【咱真是糊涂啊!】
【只晓得照搬前元的法子发行大明宝钞,却没仔细钻研其中门道。】
【结果只学了些皮毛就仓促推行,如今大元宝钞的好处半点没学到,反倒把后期弊病全盘继承。】
【若当初能认真研究大元宝钞的细则,怎会让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祸国殃民的弊政!】
【更不会平白挨燕先生替天下百姓骂的这一顿!】
【难怪燕先生说咱既无发行经验,又没吸取前朝教训。】
朱元璋暗自懊悔目光短浅,转念又想起朝中百官。
【发行前还特意召集文武大臣商议。】
【可宝钞弊端如此明显,满朝竟无一人察觉!】
【户部尚书和侍郎们,回京后若给不出交代......】
【今日咱代百姓挨骂,明日就要你们用性命偿还百姓的损失!】
此刻朱元璋已在心中罗列了不下百种惩处户部官员的手段。
既然这顿骂不能白挨,总得有人付出代价!
讲台上,燕长倾正色总结道:
元初宝钞制度有朝廷信用担保,金银储备充足,回收机制完善,法律规范周全。
在朝廷严格执行时,这套制度运转良好。
但到中后期,宝钞发行完全沦为财政工具,金银储备遭挪用,宝钞滥发无度。
“短期挪用宝钞储备金、超发宝钞确实能解朝廷燃眉之急。”
“但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元朝宝钞制度的根基,引发物价飞涨。”
“最终导致朝廷失信于民,大元宝钞沦为废纸,百姓因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教训,都值得大明通行宝钞引以为戒!”
殿内,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纷纷颔首,神情凝重。
众人不仅铭记于心,更在纸上记下密密麻麻的要点。
燕长倾却忽然轻叹一声,目光深远地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眉头微皱,开口问道:
“先生为何叹息?”
燕长倾沉吟片刻,缓缓道:
“宝钞虽比金银铜钱更具优势,甚至代表着货币发展的趋势。”
“但恕我直言,臣不建议陛下沿用宝钞制度。”
“纸币制度犹如一柄 剑。”
“运用得当,可造福黎民;”
“操之过急,则成盘剥百姓之恶政。”
“元朝的覆辙,便是前车之鉴。”
“方才所说的以朝廷信用为担保,以金银铜为储备,严禁滥发等要诀——”
“难道元朝不知晓吗?”
“不,他们比谁都清楚!”
“否则也不会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完善的宝钞管理制度。”
“可结果呢?”
“到了中后期,该挪用的储备金照样挪用;”
“该滥发的宝钞照样滥发,最终导致物价腾涌。”
“如此恶性循环,终至不可收拾。”
说到这里,燕长倾稍作停顿,手指轻点朱元璋等人:
“诸位可知宝钞制度最大的弊端何在?”
燕王朱棣机敏地接话:
“愿闻其详。”
燕长倾嘴角泛起意味深长的笑意。
“宝钞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获取财富过于便捷!”
燕长倾此言一出,朱元璋、马皇后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露出困惑之色。
燕长倾继续解释道:
“正是因其过于便捷!”
“实施宝钞制度后,朝廷只需增印宝钞,便能轻易获取所需银两。”
“短期内,这些宝钞确实能与金银铜钱等价流通。”
“凭借朝廷威信作保,这些纸钞确能从百姓手中换取等值的金银或物资!”
“此时无论朝廷需要万两、百万两,乃至亿万两,皆可唾手而得!”
“面对如此轻易便能聚敛天下财富的 ......”
“试问满朝文武,又有哪位天子能真正抵御?”
“毕竟以万民之财供养朝廷,不正是历代君臣的共识吗?”
见朱元璋欲言又止,燕长倾未予理会,接着说道:
“即便真有君臣能克制此等 ,当朝廷财政困窘时......”
“他们真能坚守原则吗?”
“譬如军费超支导致国库空虚......”
“或民生工程耗资巨大造成收支失衡......”
“再遇灾荒之年,赈济开支剧增......”
“凡此种种导致国库难以为继之时......”
“诸位觉得,君臣会选择节衣缩食共渡时艰?”
“还是会选择增发宝钞以解燃眉之急?”
“或许还会自欺:今年暂超发,来年再缩减,便可避免钱贱物贵。”
“试问,他们会作何选择?”
殿内众人皆默然不语。
是咬牙硬撑,还是加印大明宝钞?!
答案不言而喻。
朝堂上的君臣会作何抉择,众人心知肚明。
毕竟——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