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库吃紧,略增些宝钞。待来年光景好了,少印些便是。
可若来年比今年更糟呢?
若明年窟窿更大,是否要印更多宝钞?
年复一年,宝钞越印越多。
大元,便是这么亡的。
燕长倾的话音在学堂里轻轻回荡。
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以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俱是沉默。
......
此刻,朱元璋一家终于明白燕长倾所言宝钞最险处,在于来钱太易的真意。
从金银铜钱到纸质宝钞,确是翻天覆地的变革。
前者价值终究受限于材质本身——百两黄金纵能溢价至三百两,也绝无可能兑出千两。
除非遭人垄断哄抬,强改其值。
而宝钞的价值,全系于朝廷信用。
当公信力足够强大时,价值仅为一的黄金或其他物品,可以被赋予一千、一万、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价值!
因为纸质宝钞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例如,世界首富和暂时失业的青年分别向他人借钱。
世界首富凭借自身信誉,无需抵押就能轻松借到数千万甚至数亿。
而暂时失业的青年,仅凭信誉或许只能借到几千或几万。
这便是公信力差异带来的结果。
同样,若世界首富和暂时失业的青年各自发行纸钞货币。
世界首富的货币即便币值高达数千万、数亿,甚至数十亿、上百亿,仍能顺利流通。
但失业青年发行的货币,可能在币值达到几千或一万时便无法继续运转。
因为民众相信,世界首富有能力承担巨额损失,而失业青年则难以让人信服。
信用货币的另一特点是:信任和使用的人越多,其上限越高。
如燕长倾穿越前的某虚拟币,本身并无价值,但只要有人信任并使用,它便具备价值。
信任者越多,价值越高!
巅峰时期,该虚拟币单枚价值曾高达四十五万本国货币!
原本一文不值的东西,在无数人的信任、使用和炒作下,价值暴涨四十五万倍!
从零到四十五万,这便是信用货币的魅力与可怕之处。
若以国家体量发行纸质宝钞信用货币,其上限便是全国百姓的财富总和!
发行者只需利用国家公信力,超发货币,便能在短时间内聚敛全民财富!
尽管此举会引发民愤,导致发行者和国家覆灭,但信用货币的确具备掠夺全民财富的能力!
然而,若是换成黄金、白银、铜这类传统贵金属货币,类似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臣相信陛下不会贪图百姓的财富,更不会横征暴敛。”
“臣也相信,一旦陛下明白过度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的危害,必定会谨慎行事,避免滥发。”
“可若有一日,大明遭遇连年天灾人祸,国库耗尽,仍难以为继。”
“到那时,若不超发宝钞以缓解财政压力、救济民生,大明恐怕顷刻间便有倾覆之危。”
“而若选择超发宝钞,虽日后可能因通货膨胀导致社稷动荡,但终究是未来的隐患。”
“二者之间如何抉择,想必陛下心中已有答案。”
“昔日的大元,便曾面临同样的抉择。”
“而大元所做的选择,与陛下此刻所想无异。”
“最终,是陛下亲手终结了大元的统治。”
燕长倾言辞恳切地向朱元璋进谏。
在他看来,纸币宝钞作为信用货币,在这个时代仍显超前。
当朝文武百官对经济、金融的认知尚不及他这个门外汉,推行信用货币实非明智之举。
即便在前世,那些精通经济金融的能人异士尚且时常因信用货币而引发危机,朱元璋等人若能将此驾驭得当,反倒令人称奇。
事实上,历史上大明通行宝钞制度未及百年便已崩溃。
若非大明长期维持钞、铜并行,并以铜本位勉强支撑货币体系,加之明中期启用金花银,确立铜银复本位,重新稳固金融秩序,恐怕大明也会如大元一般,未满百年便走向覆灭。
大明之所以能延续更久,不过是运气使然——当宝钞信用崩塌时,尚有黄金、白银、铜等传统贵金属货币体系托底。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在宝钞政策上优于大元,相反,其滥发程度甚至更为严重。
因此,到了明中后期,朝廷不得不重新依赖沿用千年的贵金属货币体系。
……
(朱元璋坐在角落,面色凝重,心中犹豫不决。
燕长倾的话,他字字句句都听进了心里。纸币宝钞制度的利弊,他清清楚楚。但知道归知道,真要推行,终究得看实际效果。而燕长倾最后提出的那个假设,如同一把刀,悬在了朱元璋的头顶。
【若有一天,大明连遭天灾人祸,国库耗尽,无钱可用。】
【不超发宝钞,朝廷立刻就会垮;超发宝钞,日后或许会因钱贱物贵而亡。】
到那时,他该怎么选?
恐怕……他还是会选择超发宝钞,先保住眼前的大明。毕竟,若连眼下都撑不过去,还谈什么将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