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燕先生作保,我愿相信那条手帕与金银等价。
我亦认同。
附议。
......
朱元璋听着儿子们的回答,脸色愈发阴沉。
众皇子的表态,无异于承认燕长倾的公信力与天子比肩。
若非对象是燕长倾,此刻早已人头落地。
燕长倾唇角微扬,继续道:
同一条手帕,在陛下与我手中,诸位便认可其价值。
但若由锦衣卫持有,诸位却不愿相信。
差异之处,在于陛下、我、锦衣卫三者的公信力。
在诸位心中,陛下公信至高,故毫不迟疑接受御赐手帕的价值。
我的公信虽不及陛下,但尚能令诸位思量后认可。
至于锦衣卫——
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其公信,远不足以让诸位殿下信服。
“即便有锦衣卫的担保,他们手中的手帕仍不能像金银铜钱那样充当等价物。”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他忽然理解了为何大明宝钞虽数量庞大且材质普通,却能与稀有的金银铜钱共同流通于市井。
原来关键在于宝钞承载着天子威仪——这份举国认同的公信力,才是让纸张获得货币生命的根源。
“千百年来,人们尝试过无数物品作为交易媒介。”燕长倾环视着朱元璋夫妇与朱标等皇子,抛出新的疑问,“为何最终唯有金银铜三者经久不衰?那些同样稀有的古玩字画、美玉珍品,为何成不了通货?”
朱棣眼中精光一闪:“莫非是...公信力存在高低之分?”
“燕王殿下慧眼。”燕长倾颔首笑道,“古玩在权贵眼中价值连城,可若拿给田间老农,恐怕还不如一斗粟米来得实在。但即便三岁稚童,也知黄白之物能换饴糖。”
他轻抚案上茶盏继续道:“所以乱世来临时,人们宁可怀揣金锭逃难,也不会带着易碎的汝窑瓷瓶——这便是‘盛世藏古玩,乱世囤黄金’的深意。”
黄金、白银与铜,自古便承载着无数代人积累的厚重公信力!
......
待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消化片刻后,燕长倾继续道:
正因黄金、白银与铜本身稀有珍贵,又凝聚着千年积淀的公信力,百姓自然认可其作为等价物的价值。
但大明通行宝钞不同。
它既不稀有,也无内在价值,更缺乏历史沉淀的公信力。要让宝钞流通,就必须为其注入新的公信力——
这公信力,正来自于陛下所代表的大明王朝!
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确保宝钞与金银铜等价,百姓才会接受。
只要万民信任陛下,信任大明,宝钞便能持续发行,且始终保有与金银铜同等的价值!
届时,陛下只需下令宝钞提举司印制,要多少便有多少。
一夜获利千万两?若陛下愿意,单日获取亿万财富亦如探囊取物。
现在,陛下还觉得自己贫穷么?
燕长倾目光灼灼地望向朱元璋,唇边挂着若有似无的笑意。
朱元璋呼吸渐重,眼中泛起异样的光彩。
【想要多少财富,只需印制宝钞?】
【一日坐拥亿万资财也非难事?】
【原来朕竟如此富足?!】
【早知钱能如此易得,朕何须这般精打细算!】
【若非这些年国库空虚,大明处处需用银钱,朕早就挥师北上,扫平残元!】
【待今日《屠龙技》讲授完毕,朕即刻下旨命宝钞提举司日夜赶印大明宝钞。】
【能印多少便印多少!】
【有了银钱,朕不仅能北伐建功,更能让天下百姓早日丰衣足食!】
【从今往后,大明再不会为银钱所困!】
......
此刻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低估了宝钞提举司的价值。
这哪里是什么印钞衙门,分明就是座取之不尽的金山银矿!
虽说印出来的是纸钞,但只要这些宝钞能当金银使唤,且能源源不断印制,便与真金白银无异。往后国库若再缺钱,只管命宝钞提举司加紧印制便是。
马皇后见丈夫沉浸于幻想之中,忍不住出言提醒:此事恐怕另有隐忧吧?宝钞当真可以无限印制?
燕长倾微微颔首:弊端确实存在。
方才说过,百姓之所以认可宝钞价值,全因陛下以大明国运作保。
陛下担保他们持宝钞可购得等值货物,或兑换等额金银铜钱。
若某日百姓发现百文宝钞只能买九十文货物,或兑九十文铜钱——
这中间的差额,消耗的便是陛下与朝廷的公信力。
待这份信任消磨殆尽,百姓对陛下旨意、朝廷政令都将心生疑虑。
若真有那么一日,万民皆对朝廷失去信任......诸位以为会如何?
朱元璋从思绪中惊醒,马皇后正提出疑问,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都神情凝重地听着。
若大明百姓不再信任天子与朝廷,这个王朝恐怕就要走向 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