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各自都存在明显短板。比如汉朝军力强盛却财政拮据,宋朝富甲天下却武备松弛。可惜朱标等皇子没能看破这一点。
他们听完燕长倾的讲述,只觉得大明相形见绌,甚至开始嫌弃自己的王朝。这正是燕长倾觉得这些年轻人好糊弄的地方——若他们多读些史书,就不会被三言两语打击得信心全无。
......
燕长倾静立原地,神色渐归平静,暗自思忖方才的言行是否妥当。
【这番打击应该能让他们认清现实——如今的大明与昔日四大王朝的差距何其巨大。】
【只有意识到这种差距,他们才会真正重视我掌握的治国之术。】
【毕竟放眼天下,唯我敢断言能让大明全面超越那些传奇王朝!】
无论最终能否实现,这番豪言壮语先掷地有声地摆在这里。
但凡胸怀壮志的大明天子与亲王,必将为此奋力一搏!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对屠龙之术愈发看重,对其间激进悖常的论调便越能接纳。
随着研习深入,他们终将察觉儒家学说对皇权的侵蚀。届时,无论为稳固君权、借屠龙术革除积弊,抑或推动大明腾跃,皆会出手压制儒学。
要击垮一门学说,最佳之法便是扶植新学与之抗衡。待其欲打压儒学时,前世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诸科自会借屠龙术之名浮现。
燕长倾欲传格致之学,天子欲废空谈而崇实务——殊途同归,利相契合。
他仰面迎向刺目天光,眼睫微颤。
【届时,执掌屠龙术与格致诸学的我,于他们而言价值更甚。若此能延大明国运数百载,纵使辱骂殴打天子皇子,彼辈亦当隐忍。】
既言身世孤绝,无亲无友,畏痛却不惧死,若遭酷刑必求速绝——此般了无牵挂,早绝他人胁迫之念。
朱标等皇子未得十足把握前,断不敢轻举妄动。因错判胁迫之策的代价,或致燕长倾自绝,而此举意味着大明国运断绝之险。
【无君王愿赌此局——毕竟输不起。】
风过庭阶,燕长倾负手而立。
大明历代 中,不乏离经叛道之辈。
距燕长倾所处时代仅二十载之遥的建文帝朱允炆,便是这般昏聩愚钝的庸主。
倘若让这等痴愚之徒登临大位,再被腐儒蛊惑蒙蔽——
极可能昏昧到无视燕长倾的惊世价值,贸然痛下 !
不过此事倒也不足为虑,届时远离这愚人便是。
【如此便可确保万全!】
暖阳映照下,燕长倾唇边掠过从容浅笑。
此刻起,他已然超脱于大明权力体系的桎梏。
皇权荫庇之下,文武百官的权柄再难加诸其身!
而他举世无双的价值,又令 不得不倚重保全!
这般境遇,恰似超然物外,独步乾坤。
但这份安稳并非永世长存。
【真正危及性命的,唯有两处关隘。】
【一是太祖朱元璋龙驭上宾之时。】
【二是朱标早逝,燕王朱棣靖难功成后的临终之际。】
燕长倾敛去笑意,凝神推演命数劫难。
若论杀身之祸,必应在这两处时辰。
至于建文年间?若太子朱标依旧早夭,他自当北上投效燕王帐下。
侍奉痴儿朱允炆无异于自蹈死地。
追随燕王朱棣,仅需提防其大限将至时的变数。
朱元璋与朱棣皆属雄猜之主,最是专权独断。
只要二圣在世,纵使燕长倾有经天纬地之能,亦自信可牢牢掌控。
然当其寿元将尽时,势必审视继任者能否驾驭此人。
若觉新君力有不逮——
即便燕长倾身系大明数百年气运,二圣临终前也必除之而后快!
毕竟这身负屠龙术却不受制衡的旷世奇才,实乃社稷心腹大患。
然而燕长倾若失去掌控,以其展现的屠龙之术,后果将不堪设想。倘若当朝天子触怒于他,恐怕这边刚咽气,那边燕长倾就会让大明这条真龙陪葬!
真要闹到这地步,朱元璋和朱棣哪怕入了土,也得气得掀开棺材板找燕长倾 。
......
若能平安度过朱元璋、朱棣大限之时的生死劫,理论上还有第三道坎——大明第三代雄主的寿终正寝之劫。不过按原本历史轨迹,朱棣驾崩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享年六十四岁。到那时,燕长倾自己都已年逾古稀。
在平均寿命不过五十的古代,能活到七十已是凤毛麟角。莫说熬到大明第三代君主大限,能挺过朱棣那关都算造化。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至少还有二十年光景可以筹谋】
苦思许久仍无良策应对朱元璋大限之劫,燕长倾索性搁置念头,转身回屋。太子朱标带着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刚被他暂时支走,约定七日后正式开讲屠龙之术。在此之前,他需做些准备。
待燕长倾身影消失在门内,朱元璋从邻宅踱步而出。行至门口突然驻足,拧眉沉思良久,忽而负手肃然道:毛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