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初期,明宪宗还重用贤臣,任命李贤、陈文、彭时三人入阁。其中李贤既是儒学大家又是名臣,身兼内阁大学士与吏部尚书,颇有治国之才。史载其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李贤任人唯贤,提拔清官,同时革除四千余名冒功投机者,令朝野振奋。
可惜这位 虽功绩不少,荒唐事也做得不少。作为史上着名的炼丹皇帝,他沉迷服食红丸、金丹,终日幻想得道成仙。
明宪宗贪财好利,与民争利,在位期间不仅大肆扩充内库,还推行制度和传奉官制度,前者侵占民田,后者公然卖官鬻爵。
成化朝后期,明宪宗日渐昏聩,任用的大臣多是万安、刘吉这等庸碌之辈,被时人讥为纸糊阁老泥塑尚书。王恕、马文升等贤臣要么被迫致仕,要么被贬地方。
朱佑樘继位时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但他励精图治,即位后立即革除前朝弊政,废除法王、佛子等封号,诛杀妖僧继晓,并提拔徐溥、刘健等贤臣,开创了弘治中兴的盛世。
这位皇帝最特别的是终生只娶张皇后一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另一边,朱慕带着三位夫人来到秦淮河畔。工业部官员早已恭候多时,向汉王及王妃行礼。朱慕兴致勃勃地准备带夫人们参观新建的工厂,自然地挽起沈玉莲的手。众臣对此习以为常——汉王虽宠爱妻室,但在政务上从善如流,且允许臣子直言进谏,深得人心。
工厂坐落在秦淮河畔二十米外的空地上。
数条引水渠延伸至工厂内部。
巨大的机械在水流推动下运转不休。
嘎吱作响的机械声中,数十个转子飞速旋转。工人们一手捏着棉线,一手抽绪捻匀,将棉线变成细匀的纱线。随着转子的转动,纱线不断缠绕在纱锭上。
朱慕在工人们敬畏的目光中巡视着水力纺车,心中难掩兴奋。
这架水力大纺车是他前往襄阳前交给工业部的任务,并许诺了丰厚奖励。没想到一回来就听说已取得初步成果。
不知是工匠们技艺精湛,还是工业促进buff起了作用!
登基之初,朱慕就在思考如何发展大汉国的主打产业。
在他看来,这个产业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由于系统的存在,他对辖地的税收需求不高,导致青壮年人口众多,增长迅速。
但土地有限,虽然目前尚能支撑,却必须未雨绸缪。历史上封建王朝由盛转衰,往往源于土地无法承载人口,加上土地兼并,最终导致流民四起,王朝覆灭。
朱慕决定双管齐下,既要解决土地兼并(通过全球征服),又要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最佳选择。
第二,产业的产品必须有广阔市场。他考虑过瓷器、茶叶、丝绸等,但以目前的工业水平,暂时无法将规模扩大到倾销全球的程度,只能放弃。
第三,原材料必须能自给自足。依赖外部供应容易被卡脖子,这是朱慕绝不能接受的。
综合来看,棉纺业完美符合他的所有要求。
发展棉纺业不仅能带动纺织业本身,还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如棉花种植、机械制造、布料染色、成衣制作、运输等,进而推动更多消费行业的发展。
华夏的棉纺业在宋代初期就已相当发达。棉花最初传入福建和广东,后来江南地区的棉种产量更高,使得闽广转向蔗糖类经济作物,棉纺业重心逐渐转移至江南。
早在元代,华夏就出现了水转大纺车,广泛应用于丝、麻、棉的纺织。而欧洲直到1769年才由英国发明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华夏比西方领先了四个多世纪。
华夏的水转大纺车在棉纺织业兴起时,未能成功转型为水力棉纺机,反而被手摇棉纺车取代;而英国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迅速普及全国,催生出工厂制度,引发了工业变革。
这一世,朱慕决心将这个改变世界的历史机遇留在华夏。
朱慕清楚,元朝时棉花种植已遍布全国,连辽东这样的极北地区都有种植。这为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大批量生产棉纺织品并销往全球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朱慕看来,棉纺织业比丝绸业更适合工厂化生产。棉纺机械结构简单,工艺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大规模制造。相比之下,丝绸机械的制造和纺织流程复杂得多,虽然利润更高,但销量远不及棉布。瓷器、茶叶等产品也存在类似情况。
因此,朱慕计划将丝绸、瓷器和茶叶定位为奢侈品,专供贵族阶层;而棉布则作为主打产品,占领中低端市场。
历史上,在战争爆发前,华夏年产量高达六亿匹棉布,是英国外销量的六倍。虽然朱慕辖地人口不及清末,但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他的目标不仅是华夏市场,更要让棉布行销全球。待拿下泉州、开辟上海港,加上舟山,他麾下将拥有三大出海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