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慕听得将信将疑,展开纸笺,只见上面沾着些黏糊糊的灰褐色不明物体,令人作呕。
朱慕强压住内心的波动,目光落在纸上的文字上。
这字迹颇为端正,令人看着舒服。
待看清内容,朱慕顿时怔住了。
这是...配方?还是特制的?
他脱口而出。
席应真正在思忖,若汉王殿下看不懂此物,自己该如何解释才能凸显其价值。最好能与祥瑞扯上关系,这样更能引起重视,获得赏赐的机会也更大。
要是能当场演示就更妙了。
他随身携带了一些样品。
最担心的是朱慕二话不说就把他当骗子赶出去,就像当初官府那些蠢货干的那样。
但出乎意料的是,朱慕不仅认出了此物,还知道这是与普通不同的黑色配方。
这东西,中国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源自道家炼丹术。
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炼制丹药,虽然目的荒谬,但实验方法却有可取之处,堪称最早的化学实验,并由此发明了。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中国在发明中的开创性贡献:现已确证,从中国经印度传入 ,再由 人连同武器经西班牙传入欧洲。
《太平广记》记载,隋朝初年,有个叫杜春子的人拜访一位炼丹老人。
夜间留宿时,杜春子半夜惊醒,见丹炉冒出紫烟穿屋上,随即引发大火。
这可能是炼丹时配置易燃药物不慎所致。
《真元妙道要略》也记载,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炼丹时失火,烧伤人面手,烧毁房屋。
书中警告炼丹者要防范此类事故。
这说明唐代炼丹者已掌握重要经验:硫、硝、碳三种物质混合会形成极易燃烧的药物,被称为着火的药,即。
由于发明于炼丹过程,最初曾被当作药物使用。
虽自古有之,但并未受到重视。
当时仅用于助燃或制作烟火。
席应真将此配方视为珍宝献给朱慕,正是因为他偶然研制出的黑色,威力远超传统的黄。
好东西啊!
朱慕目光灼灼地盯着纸张。
席应真与姚广孝对视一眼,暗自惊讶。
老道士原担心朱慕不识货,没想到对方比想象的更懂行。
这怎么可能?
莫非汉王的工匠们早已研制出此物?
( 不过当时我们的配方并非完美 此处为行文需要,将古代统一视为黄。)
席应真提供的配方竟与朱慕记忆中的完美配方极为相似:硫磺一成,木炭一成半,硝石七成半——即硫磺10%,木炭15%,硝石75%。
但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老道在配方中详细记载了硝石与硫磺的提纯工艺,步骤明确,逻辑严密,已具备现代化学实验的雏形。
朱慕早就想研制完美,可他这个文科生哪懂什么化学,最终卡在了提纯环节。
没曾想,这个难题竟被一个道士 了。
配方中还有一处关键:将提炼出的黑色溶于液体再干燥成饼,破碎后可得威力更强的。
这不就是颗粒吗?!
这道士居然研制出了高纯度颗粒!
虽不懂化学,但博览杂书的朱慕清楚,纯度越高威力越大。
可为何前世从未听说现代与我国有关联?
是因为席应真没找上三哥,还是三哥将他当作骗子赶走了?
等等!
朱慕猛然惊醒:莫非这都是系统工业进程加速buff的作用?
想不通,也不必想通。
他直视席应真:道长,这配方我收下了,但绝不可再外传。今后你便留在金陵,本王赐你一座道观,日后或许还有其他研究交予你。
席应真咧嘴一笑,终于找到长期饭票。
可有酒肉?他问。
管饱!
那便成了。
还有,日后军政会议你须列席。
既得此人,朱慕定要榨尽其价值。
这位席应真非同寻常,不仅深谙道家真经秘典、丹鼎之术,更兼通儒释,在诸多领域皆有建树,乃贯通三教的全才。
其人精研《易经》,于阴阳术数、兵法韬略、占卜星象等皆有所长。
周玄初文采斐然,其《周玄初来鹤诗》广为流传,诗句如琅风扬清微,天花雨曾霄黍米珠悬光烨烨,桂花香冷露漙漙,字字珠玑,意境超凡。
姚广孝作为其 ,在原本历史中能助朱棣夺得天下,可见这位师父的能耐更是不凡。
朱慕打量着身旁眉清目秀的小和尚,谁能想到这个跟随老道学习奇门之术的小沙弥,日后竟能改变历史走向——当然,那是在没有他朱慕的情况下。
姚广孝敏锐地察觉到朱慕探究的目光,不仅毫不怯场,反而坦然回望。
有意思的小和尚。朱慕抚着下巴思忖,是否该将这看似叛逆的小和尚收归麾下,将来辅佐太子,以免重演靖难之役之类的事变。
汉王殿下,姚广孝突然开口,师父说您杀伐过重,莫非是要做暴君?
席应真顿时冷汗涔涔,心中暗骂这孽徒口无遮拦。昨日观礼时还对朱慕恭敬有加,今日怎就如此放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