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年8月16日,上午9:00
地点:郊区废弃工厂地下堡垒-核心大厅
应急灯的昏黄光线斜斜切过金属墙面,留下斑驳的阴影,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汗水与劣质压缩饼干混合的味道,沉闷得让人窒息。我刚从通风口的观测位下来,强殖装甲的基础层还未完全解除,肩部的金属护甲摩擦着后背,带来一阵僵硬的酸胀感。
核心大厅里早已没了凌晨的死寂,五十多号人分散在各个角落,有的围在临时拼凑的长桌旁狼吞虎咽,有的靠着墙壁闭目养神,还有的正低声交谈,声音压得极低,却还是让整个空间充斥着嗡嗡的杂音。
“季哥,你可算下来了。”苏晴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皱巴巴的清单,眼底带着明显的红血丝,“这是刚统计完的物资库存和人员分工表,你过目一下。”
我接过清单,指尖触到纸张的粗糙纹理,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压缩饼干剩余1200包,饮用水过滤后存量800升,废旧金属零件分类完成70%,机甲核心轴承缺口3个,生态舱过滤材料仅够支撑5天……每一项数据都像一根细针,扎在紧绷的神经上。
“招募的人都到齐了?”我沉声问道,视线越过人群,落在大厅角落几个面色警惕的陌生人身上。
“昨晚最后一批10个人刚到,总共55人。”苏晴顺着我的目光看去,语气带着一丝担忧,“里面有3个机械工程师,2个航天专业的研究生,还有5个退伍军人,剩下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背景初步排查过,没有明显的ETO痕迹,但谁也不敢保证绝对安全。”
我点了点头,在智子无孔不入的监控下,能招募到这么多人已经是万幸,风险永远是生存的附属品。“分工怎么安排的?”
“按技能分成了三组:生产组25人,由马坤带队,负责机甲拼装和飞船零件加工;科研组15人,张磊牵头,专攻生态系统优化和引擎技术;防御组15人,暂时由陈默负责,熟悉现有机甲操作,承担据点警戒。”苏晴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刚才生产组和科研组已经吵了一架。”
“吵什么?”我眉头一皱,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清单边缘。
“资源分配。”苏晴叹了口气,“生产组需要更多的稀有金属零件拼装机甲核心,科研组却说生态舱的水源净化系统必须优先升级,现在过滤后的水重金属含量还是超标,长期饮用会出问题,双方都不肯让步,马坤和张磊差点当场翻脸。”
我抬头看向机甲工坊的方向,隐约能听到金属碰撞的叮当声,夹杂着几声压抑的争执。“走,去看看。”
穿过连接核心大厅与机甲工坊的通道,轰鸣声陡然放大,火花从焊接处飞溅而出,在昏暗的空间里划出一道道短暂的亮痕。马坤正光着膀子,额头上缠着沾了油污的毛巾,手里拿着扳手狠狠砸向一个变形的零件,脸色铁青地对着对面的张磊吼道:“水源净化可以凑合用!现在雇佣兵随时可能打过来,没有机甲防御,咱们都得死在这地下耗子窝里!”
张磊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镜片上沾着点点油污,语气却丝毫不退让:“凑合用?现在每天都有人出现腹泻、头晕的症状,再凑合用,不用等雇佣兵来,咱们自己先垮了!没有干净的水,谁有力气拼机甲、造飞船?”
周围的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分成两拨站在两人身后,眼神里带着各自的立场,空气中的火药味几乎要凝固。陈默站在一旁,脸色尴尬,显然是劝过架但没起到作用。
“都闭嘴。”
我走到两人中间,声音不高,却带着强殖装甲残留的冷硬质感,瞬间压下了工坊里的嘈杂。马坤握着扳手的手顿了顿,张磊也闭上了嘴,两人同时看向我,眼神里带着不甘,却又不敢违抗。
我扫过在场的所有人,目光最终落在马坤和张磊身上:“马坤,机甲核心拼装需要哪些关键零件?缺口有多大?”
马坤深吸一口气,语气缓和了些:“季哥,主要缺三个钛合金轴承,还有五组高密度能量导线,现在手里的废旧零件里挑不出来,得从外面找或者用其他材料替代,但替代材料的强度和导电性都不达标,机甲的机动性会下降30%以上。”
“张磊,水源净化系统的问题出在哪?需要什么才能升级?”我转向张磊。
“过滤装置的活性炭和反渗透膜快耗尽了,现在用的是简易替代材料,过滤效率只有原来的40%,水里的铅、汞含量超标两倍。”张磊推了推眼镜,语气急切,“需要专业的过滤耗材,或者找到能提炼高纯度活性炭的原料,否则最多五天,现有的水就彻底不能喝了。”
我沉默了几秒,指尖在金属腰带上轻轻敲击,脑子里快速盘算着。一边是防御刚需的机甲,一边是生存根本的水源,两者都不能放弃,但资源就这么多,必须做出优先级排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