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北郊机械厂就传来了机器运转的 “轰隆” 声。林枫和王建军骑着自行车赶到时,厂门口已经有不少工人陆续进厂,穿着蓝色工装,手里拿着饭盒。
两人走进厂长办公室,厂长赵建国正拿着算盘算账,算盘珠子 “噼里啪啦” 响。看到他们进来,赵建国放下算盘,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你们是?”
林枫亮出警官证:“赵厂长您好,我们是北郊警局的,想向您了解一下之前在厂里上班的职工张浩,他 2000 年底辞职的,您还有印象吗?”
提到 “张浩”,赵建国的眉头皱了起来,叹了口气:“张浩啊,我当然有印象。这小伙子技术挺好的,车床活做得又快又好,就是性格太孤僻了,平时不爱跟人说话,午休的时候也总一个人待在车间,不跟工友们一起吃饭、聊天。” 他起身给两人倒了杯水,“你们找他干嘛?他犯什么事了?”
林枫没直接回答,而是问道:“赵厂长,您还记得 2000 年下半年,张浩有没有什么异常表现?比如迟到早退、情绪不稳定之类的。”
赵建国坐在椅子上,手指敲着桌面,陷入回忆:“有!2000 年 10 月份之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之前他上班从不迟到,后来经常迟到半小时以上,车间主任说他好几次,他也不听,就说‘家里有事’。有时候上班的时候,他就盯着机器发呆,叫他好几声才反应过来,手里的活也经常出错。有一次我路过车床车间,看到他拿着一把旧锯子在锯一块废铁,锯得特别用力,脸都憋红了,像是在发泄什么,我还问他是不是家里出了难事,他只摇了摇头,没说话。”
“他有没有跟谁发生过矛盾?或者提到过他妻子章梅?” 王建军追问,手里的笔记本已经翻开,笔尖悬在纸上,生怕漏了关键信息 —— 赵厂长说的 “10 月份之后异常”,正好和章梅失踪的时间对上。
“矛盾倒是没有,” 赵建国摇摇头,“不过 2000 年 10 月中旬,他妻子章梅来厂里找过他一次。那天下午,我正好在门口抽烟,看到章梅哭着从厂里跑出来,头发乱糟糟的,张浩跟在后面,脸色很难看,还喊了句‘你别再闹了,再闹没你好果子吃’。从那以后,就没人再见过章梅了,我们问张浩,他说章梅回娘家了,我们也没多问 —— 毕竟是人家的家事。”
听到 “没你好果子吃”,林枫和王建军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林枫又问:“2000 年 11 月左右,张浩有没有带过工具回家?比如锯子、斧头之类的。”
“带过!” 赵建国立刻说,“我记得很清楚,11 月初的一天,他从厂里带了一把旧锯子回家,说是‘家里的木柴需要锯,没工具’。当时我还笑他,说‘你一个大男人,还会自己烧柴?’他没说话,就笑了笑,那笑容看着有点冷,不像平时那样腼腆。后来我问车间主任,主任说那把锯子是厂里淘汰的,刃口有点磨损,本来说要扔的,张浩说‘能凑合用’,就拿走了。”
王建军立刻提出要去车间看看,赵建国带着他们来到车床车间 —— 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着。王建军走到墙角的工具架旁,拿起一把和赵建国描述相似的锯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刃口:“刃口的磨损痕迹,和骨片上的切割痕吻合!这把锯子,很可能就是分尸工具!”
从机械厂出来,林枫立刻给张卫国打电话 —— 此时张卫国和刘斌刚到南郊新村的临时安置点,正找老邻居赵大妈了解情况。
“张叔,你们那边怎么样?” 林枫的声音里带着兴奋。
张卫国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点嘈杂的背景音:“有收获!赵大妈是章梅的老邻居,她说 1999 年 10 月底,张浩买了一大袋水泥回家,还借了她的小推车,说是‘修阳台的花坛’。赵大妈还说,那段时间张浩总关着门,晚上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她以为是修花坛,现在想来,是在处理尸体!”
刘斌在旁边补充:“我拍了赵大妈指认的阳台位置,虽然已经拆迁了,但地面还能看到水泥残留,和花盆里的水泥渣成分应该一致。”
“线索对上了!” 林枫高兴地说,“张浩用厂里的锯子分尸,买水泥封藏尸体,和我们推测的完全一样!”
挂了电话,张卫国和刘斌又走访了几户老邻居,大多说张浩和章梅经常吵架,张浩有家暴倾向。“有一户人家说,1999 年 11 月,看到张浩往楼下搬一个大箱子,很重的样子,当时以为是搬家的东西,现在想来,可能是装尸体的箱子。” 刘斌把这些证词一一记录下来,还拍了老邻居指认的搬箱子位置。
中午回到警局,众人汇总线索 —— 韩鹏从表哥那里了解到,张浩 1999 年 10 月后经常请假,还跟工友借过钱,说 “要去外地找朋友”;李天从拆迁办查到,张浩办理拆迁手续时,只说 “妻子回娘家”,没留章梅的联系方式;张卫国和刘斌则带回了赵大妈的证词和水泥残留照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