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锐带着花盆和骨片回到法医科时,技术科的老陈已经穿好白大褂在等了。解剖室的无影灯亮得刺眼,把托盘里的骨片照得纤毫毕现。苏锐小心地把花盆里的泥土全部倒在无菌托盘里,用细筛一点点筛选,指尖捏着筛柄,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 —— 她知道,这些细碎的骨片里,藏着死者最后的秘密。
“先做骨片种属鉴定,” 苏锐把三块完整的骨片放在载玻片上,推到显微镜下,“老陈,你帮我测一下放射性碳含量,确定死亡时间范围。”
老陈点点头,打开旁边的检测仪器:“放心,我这仪器刚校准过,误差不会超过一个月。不过你说这骨片藏在花盆里,也太隐蔽了,凶手倒是会找地方。”
苏锐没接话,注意力全在显微镜上。镜头下,骨片的横截面清晰可见,一圈圈的哈弗斯管排列规整,这是人类骨骼特有的结构,动物骨绝不会有这么规律的排布。她松了口气,却又立刻提起心 —— 确定是人骨,就意味着这是一桩命案,而且骨片已经钙化,说明死者死亡时间不短。
“是人的,” 苏锐直起身,摘下手套,“从骨片形态看,这块较大的应该是胸骨碎片,另外两块是肱骨碎片,都属于同一具尸体的可能性很大。”
老陈这时也报出了检测结果:“放射性碳检测显示,骨片的年代在 1 年到 1 年半之间,也就是说,死者死亡时间大概在 2000 年 5 月到 2000 年 11 月之间。”
“2000 年?” 苏锐皱起眉,拿起骨片放在手里掂了掂,“骨片边缘有轻微的切割痕迹,不是自然断裂的,说明凶手用工具处理过尸体,而且很可能是分尸后,故意把骨片混入泥土中的。” 她又凑近闻了闻骨片,“没有明显的腐败气味,泥土里有防腐剂成分,凶手可能在泥土里加了东西,延缓骨片腐败。”
就在这时,法医科的门被推开,王建军拿着一个证物袋走进来,脸上带着急切:“苏锐,老陈,我从旧货市场那个刘摊主的仓库里,找到了原主人留下的旧衣柜,在柜角发现了一点暗红色痕迹,还有抽屉里的泥土,你们帮我检测一下。”
苏锐接过证物袋,里面的棉签上沾着暗红色痕迹,看起来像干涸的血迹。她立刻进行血迹预实验,试剂滴上去后,棉签瞬间变成了粉红色。“是血迹!”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老陈,赶紧做 DNA 检测,看看能不能和骨片匹配上!另外,泥土样本也检测一下,和花盆里的土是不是同一来源。”
王建军站在旁边,看着苏锐和老陈忙碌,心里七上八下的:“要是血迹和骨片能匹配上,就能确定原主人和死者有关,要么是凶手,要么是知情者。那个刘摊主说原主人是个戴眼镜的男人,叫张浩,在北郊机械厂上班,2000 年底辞职搬去外地的。”
“机械厂上班?” 苏锐动作一顿,“那他很容易接触到切割工具,比如锯子、斧头,和骨片上的切割痕迹能对上。”
老陈这时也得出了泥土检测结果:“抽屉里的泥土和花盆里的土成分完全一致,都是北郊本地的黄土,还含有相同的防腐剂成分,说明这个衣柜和花盆确实来自同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故意在泥土里加了防腐剂,就是为了掩盖骨片的存在。”
“太好了!” 王建军激动地搓了搓手,“现在就等 DNA 检测结果了,只要能匹配上,咱们就能锁定嫌疑人!”
苏锐点点头,把骨片和血迹样本放进 DNA 提取仪:“最快明天早上出结果,我今晚在这儿守着,有结果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两人拿着初步检测报告,赶往刑侦队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里一片忙碌 —— 张卫国坐在桌前,手里拿着走访记录,正对着一张北郊地图标注;刘斌趴在旁边的桌子上,把早上拍的现场照片一张张导入电脑,时不时放大细节。
“张叔,刘斌,有新进展!” 王建军推开门,扬了扬手里的报告。
张卫国立刻放下笔,凑过来看:“怎么样?是不是确定张浩和案子有关?” 他早上走访了幸福巷的五户人家,只有老李说去年秋天见过一个戴眼镜的男人,“老李说那男人常傍晚来买烟,盯着花店看,当时还以为是想买花,现在想来,是在看花盆在不在。”
刘斌也停下手里的活,把电脑屏幕转向他们:“你们看这张花盆底部的照片,我放大后,能看到水泥渣里有细沙,和咱们之前查电动车案时遇到的工地水泥不一样,更像是装修用的袋装水泥。”
苏锐指着报告里的泥土成分表:“和衣柜里的水泥渣成分一致,说明张浩家里肯定用水泥做过什么 —— 很可能是封藏尸体。”
“我已经给户籍科的老周打了电话,让他查张浩的信息,” 张卫国喝了口热茶,“老周说正在查,一会儿就有结果。对了,韩鹏和李天那边怎么样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