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司会审的第二天,休庭的锣声还未敲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打响。
雍华女学内,一场关于“法与情”的公开辩论唇枪舌剑,座无虚席。林晓将赵念月在堂上的三个问题抛出,引得满堂学子引经据典,争论不休。这些声音,通过旁听的学子家眷、好事者,如蒲公英的种子,飘向了京城的每一个茶馆酒肆。
锦绣阁门口,那堆积如山的绫罗绸缎已被整理得井井有条。张妈和女学生们没有离开,只是静静地坐在门槛上做着针线活。过往的妇人看见了,也默默地停下脚步,有的送来一碗热茶,有的递过一个炊饼,一言不发,却胜过千言万语。
风暴的中心,看似在公堂,实则已蔓延至人心。
而在这场风暴之外,后宫的一隅,却另有一番宁静的光景。
永宁宫的偏殿,终年不见日头,空气里总浮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霉味和药味。住在这里的婉嫔,入宫五年,圣眷寥寥,人也如这宫殿一般,渐渐失了颜色。她近来总犯头风,夜里辗转难眠,太医院的方子流水价地开,喝下去的苦药比吃的饭还多,那阵阵抽痛却如附骨之疽,分毫不减。
今日,她却破天荒地推了太医的问诊。
殿门被宫女轻轻推开,走进来一个身量未足的小小身影。来人是公主赵安禾,她身后跟着一个捧着药箱的女医,是她的大师姐。
赵安禾今年刚满七岁,一身淡青色的宫装,衬得小脸如玉。她没有寻常公主的娇矜,一双眼睛沉静得像秋水,走近了,便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草药清香。
“给婉嫔娘娘请安。”她行了个标准的宫礼。
婉嫔挣扎着想坐起身,被赵安禾上前一步,轻轻按住。“娘娘躺着便好。”她的声音软糯,却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
她不像太医那般,坐下便诊脉,而是先环视了一圈殿内。目光从那尊半旧的百鸟朝凤熏炉,落到窗下那盆半死不活的茉莉,最后停在婉嫔苍白而憔悴的脸上。
“娘娘近来,饮食可还如常?夜里是入睡难,还是多梦易醒?”她开口问,问题细致得不像个孩子。
婉嫔愣了一下,还是如实答了。
“那平日里,可有什么烦心事?”赵安禾又问。
这个问题,太医从未问过。婉嫔的眼圈蓦地一红,这宫里,谁又没有烦心事呢?只是无人可说罢了。她摇了摇头,没有作声。
赵安禾也不追问,只是伸出小手,搭在了婉嫔的手腕上。她闭上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神情专注,仿佛在倾听什么秘密。
半晌,她才松开手,又拿起熏炉里燃尽的香灰,凑到鼻尖轻轻一嗅。
“娘娘的头风,不是病。”赵安禾下了定论。
婉嫔和她身边的宫女都呆住了。
“这殿内阴湿,娘娘体寒,本就不宜用这‘凝神香’。此香性凉,久闻之下,寒气入脑,不痛才怪。”赵安禾从随行的药箱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锦囊,递了过去,“这是用艾草、干姜和几味驱寒草药做的,娘娘挂在床头。另外,窗下的茉莉也别养了,换一盆向阳的兰草吧。”
她说完,又对婉嫔的贴身宫女道:“去御膳房,每日讨一碗红糖姜茶来,记得,姜要多放。”
一番话说完,她便起身告辞,没有开一副药,也没有说一句深奥的医理。
婉嫔握着那个散发着温热气息的锦囊,看着公主小小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口,心中五味杂陈。她从未想过,自己缠绵数月的顽疾,症结竟是那一炉日日陪伴的熏香。更没想过,第一个看穿她这满室清冷孤寂的,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三日后,永宁宫的宫人惊奇地发现,一向病恹恹的婉嫔,竟有了笑容。她遣人撤了那尊熏炉,换上了一盆青翠的兰草,每日坐在窗边,做起了针线。那折磨了她大半年的头风,竟真的就这么不药而愈了。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宫里的人这才惊觉,这位平日里不声不响的小公主,竟得了皇后娘娘的真传。
起初,只是一些小宫女小太监,崴了脚,烫了手,悄悄地跑来求公主。赵安禾从不拒绝,她的小药箱里,总装着各种奇奇怪怪却异常好用的药膏和丹丸。给烫伤的宫女抹上清凉的药膏,第二日便不起水泡;给崴脚的太监用独特的手法按揉几下,当时便能下地走路。
渐渐地,来找她的人身份越来越高。管事的大太监有了风湿,她便用艾灸为他驱寒。受宠的丽妃偶感风寒,她送去的药方,比太医院的见效快了三成。
“小华佗”这个名号,便这么在宫中悄悄地传开了。人们说起这位安禾公主,语气里总带着几分敬畏与喜爱。她不像皇子那般,光芒万丈,系着江山社稷,她更像这深宫里的一道暖流,于无声处,抚慰着那些细微的、却同样真实的伤痛。
这日,恰逢休沐。京城南郊的贫民区,支起了一个义诊的棚子。棚子不大,挂着雍华女学的旗号,旗下,苏浅月正坐在一旁,手里捧着一本医书,看似在读,余光却始终关注着棚内忙碌的身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