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渐深,匠人村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暖意。获评“年度传统文化保护示范基地”的喜悦还未散去,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匠人村申报的“传统工艺现代转化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将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
消息传来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雪,铁柱却感到心中燃起一团火。他站在刚刚落成的“传统工艺图书馆”前,看着工匠和学员们兴奋地进出,脸上洋溢着求知的渴望。
“老板,国家项目的资金批下来了!”二狗兴奋地跑来,手里挥舞着文件,“比我们申请的还要多三成!”
铁柱接过文件,目光却投向图书馆内那些专注阅读的身影:“资金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责任。国家这么重视,我们必须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林雪补充道:“项目要求三年内培养五百名传统工艺创新人才,推出百项创新成果,带动千家企业升级。任务很重。”
铁柱点头:“那就从人才培养开始。通知联盟成员,下周召开人才培养专题会议。”
会议当天,来自五省二十八家联盟企业的代表齐聚匠人村。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议特意安排在了各工坊内,让代表们亲眼看到匠人村的日常运作。
在创新工场,代表们目睹了年轻设计师们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在传统工坊,看到了老师傅们如何坚守古法又不排斥新工具;在实验室,了解了如何用科技手段解决传统工艺的难题。
“没想到匠人村已经走得这么远了!”一位来自四川的代表感叹,“我们还在为生存发愁,你们已经在思考未来了。”
铁柱回应道:“生存与发展并不矛盾。正是因为思考未来,才更好地生存下来。”
专题会议上,铁柱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建立“传统工艺创新学院”,为联盟企业系统培养人才。
“学院将采用‘双师制’——每位学员既有传统工艺大师傅指导实操,又有现代设计师教授创新理念。”铁柱阐述构想,“学制灵活,短期三个月,长期两年,确保学以致用。”
来自湖南的老匠人提出疑问:“想法很好,但大师傅们大多年纪大了,怎么教学?现代设计师懂传统吗?”
这时,王师傅站起来:“我今年七十有二了,还在带徒弟。为什么?因为看到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有劲教!至于现代设计师...”他指着陈越,“让小陈说说。”
陈越有些紧张地起身:“各位老师,我是学现代设计的,但对传统工艺一见钟情。在匠人村,我既向王师傅学传统技艺,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传统美学。两者不是对立,是互补。”
会议通过了建院决议,并推选铁柱担任首任院长。更让人惊喜的是,周守传统大师主动提出担任名誉院长,并承诺每月来授课一次。
学院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铁柱坚持学院建筑要传统与现代结合,由匠人村自己的工匠团队设计建造。于是,一座融合了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玻璃幕城的建筑在山脚下拔地而起。
招生消息发布后,报名异常火爆。原计划首批招收一百人,最终不得不扩招到一百五十人。
开学典礼那天,天空放晴,阳光照在崭新的学院建筑上,反射出希望的光芒。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穿着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形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铁柱在开学致辞中说:“你们不仅是来学技能的,更是来承接薪火的。传统工艺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中国文化的魅力靠你们展现。”
典礼结束后,铁柱特意去看望了年龄最大的学员——六十八岁的云南银匠阿普爷爷。老人穿着民族盛装,手中拿着一个精美的银壶。
“赵院长,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手艺。”阿普爷爷用生硬的普通话说道,“我怕带不进棺材,来学学怎么传下去。”
铁柱感动地握住老人的手:“您不是来学,是来教。请您一定要把您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阿普爷爷眼中泛泪:“好!好!”
学院运转顺利,但挑战随之而来。最大的问题是代际差异——老匠人习惯口传心授,年轻学员习惯系统教学;老匠人重视经验积累,年轻学员追求快速见效。
一天,铁柱听到刺绣教室传来争吵声。原来是苏绣大师李奶奶对学员的作业不满:“这针法全错了!拆了重做!”
学员委屈道:“李老师,我觉得这样创新更好看...”
“创新不是乱来!”李奶奶气得发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铁柱没有立即干预,而是课后分别找两人谈话。
李奶奶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太急躁,不肯下苦功。”
学员诉苦:“李老师教得太死板,不让一点变通。”
铁柱思考良久,想出了一个办法:组织“师徒对话会”,让老师和学员坐下来坦诚交流。
对话会上,李奶奶讲述了自己学艺的经历:每天练针法八小时,三年才出师。学员们则表达了现代学习的压力:要学的内容太多,时间有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