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匠人村,细碎的雪花如同天女散花,轻轻覆盖在青瓦白墙和竹林中,为整个村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铁柱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片熟悉的景色,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不安。经历了无数风浪后,他养成了一种直觉——平静的表面下往往暗流涌动。
“老板,省文化厅来通知了,年度传统文化保护示范基地的评审下周开始。”林雪拿着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期待,“我们今年入选的希望很大。”
铁柱接过文件,目光却落在窗外:“评审团名单出来了吗?”
“刚刚收到。”林雪递上另一份文件,“组长是文化遗产局的郑局长,组员包括...周守传统大师?”
铁柱眉头微挑:“周老?他去年还坚决反对我们入选。”
“是的,但自从上次来访后,他的态度明显转变了。”林雪微笑道,“这应该是好事。”
铁柱沉吟片刻:“不要掉以轻心。通知各部门,以最真实的状态迎接评审,不要刻意准备。”
林雪略显犹豫:“但这是很重要的评审,如果能获选,对我们明年申请国家项目有很大帮助...”
“真正的实力不需要装饰。”铁柱转身,眼神坚定,“如果我们为了评审而改变日常运作,那反而证明我们不够格。”
第二天,铁柱照常巡视各工坊。在木雕工坊,他发现王师傅正对着一块罕见的紫檀木发愣,手中的刻刀举起又放下,迟迟没有下刀。
“王师傅,遇到难题了?”铁柱轻声问道。
王师傅叹了口气:“这块料子太珍贵了,我在想该怎么下刀才能不辜负它的价值。”
铁柱仔细观察木料:“您看这里的纹理,像不像一只展翅的凤凰?”
王师傅眼睛一亮:“对啊!随形就势,化天然为神奇!铁柱,你的眼力越来越毒了!”
离开木雕工坊,铁柱注意到创新工场角落里的陈越似乎心事重重。他正对着一件融合了传统大漆工艺与现代设计的作品发呆,面前的设计图纸被涂改得密密麻麻。
“创作遇到瓶颈了?”铁柱走近问道。
陈越吓了一跳,连忙起身:“赵总...是的,我想将北斗七星的元素融入漆器设计,但总是找不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铁柱仔细观看设计图:“为什么选择北斗七星?”
“因为它象征着方向,我想表达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定位和方向。”陈越解释。
铁柱沉思片刻:“或许问题不在于如何融合,而在于你太刻意追求融合。传统不是用来融合的,而是用来奠基的。试试让传统成为底蕴,现代成为表现。”
陈越豁然开朗:“我明白了!谢谢赵总!”
巡视结束,铁柱回到办公室,发现母亲正在那里等他,脸上带着担忧。
“娘,您怎么来了?家里出什么事了?”铁柱急忙问。
母亲欲言又止:“柱子,村里有些闲话...说你越来越像大老板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接地气的铁柱了...”
铁柱心中一紧:“为什么这么说?”
“有人说你整天在办公室,很少去工坊了;有人说你现在说话做事都带着官腔...”母亲叹了口气,“我知道这些都是瞎说,但人言可畏啊。”
铁柱沉默良久,握住母亲的手:“谢谢您告诉我这些,娘。我会注意的。”
送走母亲,铁柱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心中波澜起伏。他回想起自己从一个小作坊主到今天的企业管理者,确实改变了很多。但这些改变是必然的,还是真的偏离了初心?
第二天,铁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脱下西装,换上工匠服,每天抽出半天时间到各个工坊与工匠们一起工作。
最初,大家都很不习惯。“赵总,这些粗活让我们来就行。”老师傅们总是这样说。
铁柱笑着摇头:“在这里没有赵总,只有学徒铁柱。我还记得怎么拿刻刀,怎么调大漆。”
渐渐地,工匠们发现铁柱是真的来干活的,而不是作秀。他能准确地指出刺绣针法的细微偏差,能分辨出不同批次大漆的浓稠度差异,甚至能亲手操作复杂的雕刻工具。
“没想到赵总手艺这么好!”年轻工匠们私下议论,“比有些老师傅还厉害!”
王师傅听到后哈哈大笑:“你们不知道吧?铁柱从小跟他爹学手艺,底子厚着呢!后来管理企业忙了,才很少亲自动手。”
在木雕工坊,铁柱与王师傅一起完成那件紫檀木凤凰雕刻。当最后一片羽毛雕刻完成时,整个工坊的人都围过来赞叹。
“这凤凰仿佛要活过来了!”有人惊叹。
王师傅拍拍铁柱的肩膀:“小子,手艺没丢!比你爹也不差!”
铁柱看着栩栩如生的凤凰,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满足感——那是纯粹创造的喜悦,与商业成功截然不同。
就在这时,前台匆匆跑来:“赵总,评审团提前到了!已经到村口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