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典礼后的匠人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焕然一新的气息。晨光透过薄雾洒在青瓦白墙上,为整个村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铁柱站在国际交流中心的露台上,俯瞰着渐渐苏醒的村落,心中却并无轻松之感。
那个神秘电话的警告仍在耳边回响:“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老板,您又一夜没睡?”二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担忧。他手里端着两杯刚泡好的龙井茶,递了一杯给铁柱。
铁柱接过茶杯,温热透过瓷壁传递到掌心:“睡了会儿。只是在想,我们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二狗顺着铁柱的目光望向下面的工坊区:“现在一切不是很好吗?订单增加了三成,媒体都是正面报道,连周守传统大师都公开称赞我们的‘匠心之旅’展览...”
“正因为太好,才让人不安。”铁柱轻啜一口茶,清香在口中散开,“环球工艺集团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在暗处,我们在明处。”
这时,林雪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赵总,好消息!刚接到通知,我们的‘传统工艺创新模式’被列入省重点文化推广项目,下个月将在全省推广!”
二狗顿时喜形于色:“太好了!这可是官方认可啊!”
铁柱却微微皱眉:“这么快就要全省推广?会不会太急了?”
林雪解释道:“省里认为我们的模式成功平衡了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值得推广。已经安排了考察团下周来访,准备实地调研后制定推广方案。”
铁柱沉吟片刻:“做好接待准备,但切记保持低调。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脚踏实地。”
接下来的几天,匠人村忙于准备考察团的接待工作。铁柱特意吩咐不要刻意修饰,就展示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即可。
考察团到来的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由文化部门、专家学者和各地传统工艺代表组成的二十人团队,在省文化厅李厅长的带领下莅临匠人村。
李厅长是位温文尔雅的中年女性,说话不急不缓:“赵总,久仰大名。省里对你们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特别是你们如何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铁柱陪同考察团参观,不卑不亢地介绍:“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守住传统工艺的魂,创新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
在刺绣工坊,一位老专家仔细观察着工匠的工作,突然问道:“你们如何保证大规模生产不降低工艺质量?”
铁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来了一位年轻的刺绣工匠小杨:“请您自己问问我们的工匠。”
老专家有些惊讶,但还是转向小杨:“年轻人,你们每天要完成一定工作量,会不会影响工艺精度?”
小杨微笑着回答:“老师,我们实行的是‘质量阶梯计价’制度。不是做得越多收入越高,而是做得越好收入越高。每个作品都要经过严格质检,分为精品、优品和合格品不同等级,报酬相差很大。所以大家都精益求精,不会为了数量牺牲质量。”
老专家连连点头:“这个制度好!既保证了质量,又调动了积极性。”
参观到创新工场时,考察团被年轻设计师们的工作状态吸引。这里与传统工坊的氛围截然不同,充满了现代设计感,年轻人三五成群地讨论着方案,电脑屏幕上是各种设计软件界面。
一位传统工艺代表皱眉问道:“这里看起来更像科技公司,传统工艺的元素在哪里?”
刚好陈越正在演示他的“裂纹修复”项目,听到问题后起身回答:“老师,传统不是表面形式,而是内在精神。我用电脑设计,3D打印辅助,但修复理念和技法完全是传统的‘随形就势’、‘化瑕为瑜’。您看这个裂缝,我没有掩盖它,而是把它转化为叶脉的纹理,这难道不是对传统的尊重吗?”
那位代表仔细观看后,终于露出赞许的笑容:“确实如此!是我狭隘了。”
中午用餐时,考察团成员与匠人村的工匠们同桌就餐,继续深入交流。铁柱特意安排不同年龄、不同工种的工匠参与,让考察团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李厅长与一位做了四十年木雕的老师傅同桌,好奇地问:“老师傅,您觉得现在的匠人村和过去的作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老师傅放下筷子,认真地说:“过去是做手艺吃饭,担心的是明天有没有活干;现在是想怎么把手艺做得更好,担心的是年轻人愿不愿意学。铁柱这孩子不容易啊,不但让我们这些老手艺人有饭吃,还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饭后,考察团与铁柱团队进行了座谈。李厅长开门见山:“赵总,你们的模式很成功,省里准备大力推广。但推广前,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保证规模化推广不偏离初心?”
铁柱沉思良久,缓缓答道:“李厅长,我认为不应该简单复制匠人村的模式,而应该借鉴理念。每个地方的传统工艺特色不同,发展路径也应当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