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啥你们编的东西卖不出价钱吗?”二狗举着一个草编包,表情夸张,“因为你们不会讲故事!这个包,得说是用清晨带着露水的草编的,老奶奶用布满皱纹的手一根根挑出来的...有了故事,价格就能翻倍!这就叫附加值!”
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还有人认真地做着笔记。
铁柱看着这一幕,突然有了新的灵感:何不把这种乡村教学场景搬到网上,让更多人参与?让传统工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说干就干。他让公司技术团队连夜搭建了一个在线教学平台,取名“传习社”。第一期课程就是“乡村里的中国传统工艺”,完全免费开放。
令人意外的是,课程上线后大受欢迎。不仅国内网友踊跃报名,连许多外国人也感兴趣。铁柱索性增加了多语种字幕,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元宵节那天,村里举办了隆重的灯会。匠人村送来了许多特色花灯,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组“文化交流”主题灯:骆驼商队与现代列车遥相呼应,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讲述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灯会上,村长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村里将与铁柱的公司深度合作,打造“手艺小镇”,发展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村民们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元宵节过后,铁柱准备回北京了。临走前,他召开村民大会,宣布了“手艺小镇”的具体规划:保留村庄原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体验工坊,培训村民当讲师...每一项计划都充分考虑到了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最让人激动的是,他承诺所有盈利的30%将用于村民分红和老人福利,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柱子,你这可是带着全村共同发展啊!”村长激动地说,声音有些颤抖。
铁柱摇摇头,语气诚恳:“村长,是手艺带着咱们共同发展。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农民的手,不仅能种地,还能创造美!我们要用双手编织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回京的路上,二狗好奇地问:“老板,您咋想起搞文化体验了?这跟咱们的主业不搭啊!”
铁柱望着窗外的田野,麦苗已经返青,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二狗,你说什么是乡村发展?”
二狗挠挠头:“就是让农村富起来呗!” “怎么富?光给钱不行,光建工厂也不行。”铁柱说,“要让人愿意留在乡村,让乡村有活力。文化体验是最好的切入点,因为它能让人们看到乡村的价值,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师傅接话,眼中闪着智慧的光:“就像手艺一样,有人欣赏,才有传承的动力。有了传承,就有了生命。”
回到北京,铁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但他没有忘记对村里的承诺,每周都会通过视频会议了解“手艺小镇”的进展,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令人惊喜的是,这个项目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多家媒体前来采访,将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传遍全国。更有多位知名设计师主动提出,要免费为村庄做规划设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月春暖花开时,“手艺小镇”迎来了第一批体验游客。让铁柱意外的是,其中有不少外国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
“我们在网上看到了课程,特意来体验真正的中国乡村!”一位法国游客用生硬的中文说,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村民们起初有些拘谨,但在铁柱的鼓励下,渐渐放开手脚。他们教游客编草编、做豆腐、绣花鞋...最受欢迎的是体验农活,城里来的孩子们对插秧、喂鸡充满了好奇,在田间地头欢快地奔跑。
晚上,游客和村民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不同语言和文化在这一刻完美交融。星光下,笑脸盈盈,歌声嘹亮,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李大有兴奋地给铁柱打电话:“柱子,今天一天的收入,比过去一个月还多!更重要的是,大伙儿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更有自信了!”
这个消息让铁柱倍感欣慰。但他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提出:要从“手艺小镇”选拔优秀人才,输送到匠人村和国际市场去,让更多人才有展示才华的舞台。
“我们要打造一个人才梯队:乡村是基础,匠人村是平台,世界是舞台。”铁柱在战略会上说,目光坚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五月,一场特别的时装发布会在匠人村举行。所有作品都出自乡村手艺人之手,但却充满了时尚感和创新精神。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乡村新貌”主题服装,将草编、刺绣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故事。
发布会最后,铁柱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成立“文化传承基金”,每年投入公司利润的10%,专门用于支持乡村手工艺发展和文化传承事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