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清晨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烟火气。铁柱习惯早起,沿着胡同慢跑一圈,然后在巷口那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老马早点铺”坐下。
“哟,赵总,今儿个还是老规矩?”老板马大爷系着有些发黄的围裙,手里的长筷子在油锅里灵活地翻动着油条,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老规矩,马叔。两根油条,一碗豆腐脑,咸口的。”铁柱笑着应道,自己动手从消毒柜里拿出碗筷,熟练地用热水烫了烫。尽管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日,他依然保持着这些朴素的生活习惯。
二狗揉着惺忪的睡眼晃悠过来,一屁股坐在塑料凳上:“老板,您真是雷打不动。我要是像您这么有钱,非得睡到日上三竿不可。”
“所以你成不了赵总。”马大爷乐呵呵地把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捞出来,“二狗啊,还是糖油饼配甜豆浆?”
“那必须的!马叔您懂我!”二狗笑嘻嘻地,“我这中国胃,到哪都念着这口。”
铁柱慢条斯理地掰开油条,泡进豆腐脑里:“巴基斯坦那边怎么样了?样品都安全运到了吗?”
“放心吧老板,王师傅亲自盯着呢,昨天半夜还给我发消息,说那几个老师傅见到咱们带过去的设备,激动得跟什么似的。”二狗咬了一大口糖油饼,含混不清地说,“要我说啊,您这也太下本了,那些精密仪器可不便宜,就这么白送给人家...”
“不是白送,是交换。”铁柱纠正道,“他们给的那本手稿,价值连城。再说了,设备坏了可以再买,文化遗产没了就真的没了。”
早点铺的电视里正放着早间新闻,报道着巴基斯坦洪灾的最新情况。邻桌几个大爷边吃边议论。
“瞅见没?又发大水了,这年头天灾人祸不断啊。”“听说咱中国救援队已经过去了,还带了不少物资。”“应该的,巴铁嘛,兄弟有难必须帮!”
铁柱听着,嘴角微微上扬。这种市井之间的国际情怀,总是让他感到温暖。
回到公司,前台小姑娘急忙迎上来:“赵总,巴基斯坦的法蒂玛女士已经在会议室等您了,说是带来了新的样品。”
会议室里,法蒂玛正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木箱中取出用软布包裹的织物样本。今天她换了一身薄荷绿的纱丽,衬得她神采奕奕。
“赵先生,您看!”她眼睛发亮地展开一块深蓝色的布料,上面用金银双线绣着繁复的几何图案,“这是我们刚从一座老宅的地下室里抢救出来的,可能是17世纪晚期的作品,保存得相当完好。”
铁柱戴上白手套,轻轻抚过那些精细的绣纹:“这种针法...很独特,像是某种失传的锁链绣变体。”他抬头看向法蒂玛,“老师傅们怎么说?”
“纳伊姆爷爷说这叫‘星辰绣’,因为绣出来的图案在不同光线下会像星空一样闪烁。”法蒂玛的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他说他的曾祖父曾经会这种技法,但已经失传好几代人了。”
二狗凑过来看了看,挠挠头:“这不就是变形的锁边绣嘛?咱们湘绣里也有类似的。”
“不一样。”铁柱和王师傅几乎异口同声。
王师傅不知何时也进来了,手里还拿着放大镜:“二狗你看仔细点,这个针脚的走向和咱们的完全不同。它是先盘后锁,中间还加了金丝做芯,工艺复杂得多。”老人家的眼睛在样本上来回逡巡,像是发现了宝藏的探险家,“妙啊!真是妙啊!”
法蒂玛被王师傅的专业态度打动,连忙说:“纳伊姆爷爷说,如果王师傅有兴趣,他很乐意分享他所知道的一切。虽然完整的技法已经失传,但他还记得一些关键步骤。”
王师傅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那敢情好!敢情好!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学到新东西,值了!”
铁柱看着这一幕,心中一动:“这样吧,我们开通一个视频工作坊,让两国的老师傅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交流。二狗,你去安排一下技术支援。”
“得令!”二狗一拍胸脯,“我这就去找IT部那帮小子,保准弄得明明白白的!”
下午,铁柱突然想起什么,问二狗:“咱们公司是不是有几个巴基斯坦籍的员工?”
“有啊,后勤部有个小伙子叫阿里,是信德人;研发部还有个姑娘叫萨巴,老家就在卡拉奇。”二狗翻着员工名册,“怎么了老板?”
“请他们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我想了解些当地的情况。”
阿里是个高个子年轻人,来中国已经五年了,汉语说得很流利。萨巴则相对内向,戴着眼镜,一副学霸模样。
“老板,您找我们?”阿里有些紧张,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铁柱笑着让他们坐下:“放松点,就是想问问,公司里巴基斯坦籍的员工平时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吗?饮食还习惯吗?”
两人愣了一下,没想到老板会关心这个。
萨巴先开口:“其实...食堂的菜有点太油了,而且很少有清真窗口。”她小声补充道,“我们通常都是自己带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