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三十一章:创业导师的指点
“拾光文创”订单的顺利交付与良好反馈,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静心中漾开圈圈涟漪,让她在欣慰之余,更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对规范化、系统化知识的渴望。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急切地想要汲取更多养分,以支撑“静心坊”这棵日渐抽枝展叶的幼苗,能够更稳健地向上生长。
美思康宸“她力量”孵化计划提供的线上课程,她一节不落,笔记做得密密麻麻。但隔着屏幕,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她遇到的许多具体而微的困惑——比如如何更精准地核算单盒产品成本以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比如如何平衡手工制作的“人情味”与小型批量化所需的“标准化”,比如在面对更多潜在企业客户时,该如何专业地呈现自己和她的产品——这些,都不是标准课程能完全解答的。
就在她对着电脑屏幕上杂乱的成本核算表格蹙眉时,孵化计划的社群管理员发布了一则通知:本期将启动“一对一导师结对”项目,邀请了几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或行业专家,为部分有潜力的学员提供限时、有针对性的线上指导。名额有限,需提交申请,简述当前发展状况与面临的核心困惑。
林静的心猛地跳快了。机会!这或许就是她急需的那盏指路明灯!
她几乎立刻放下了手头所有事情,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斟字酌句地撰写申请。她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隐藏困境,而是像与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者交谈般,坦诚地讲述了“静心坊”从五平米厨房到如今独立工作室的历程,列举了目前遇到的具体问题:成本控制不精、产能遇到瓶颈、对更广阔市场(尤其是B端)既向往又茫然,以及内心深处,对于将个人化手作与商业化运营更好结合的迷惘。
她写得极其认真,甚至附上了几张工作室现状、产品包装以及那份让她头疼的成本核算表的照片。发送申请后,她怀着一种混合了期待与忐忑的心情,继续投入日常的忙碌,但眼角余光总会不自觉地瞥向手机,生怕错过任何消息。
三天后,一个来自邻市的陌生号码拨通了她的电话。林静深吸一口气,接起。
“您好,是林静女士吗?我是高振宇,孵化计划安排的创业导师。”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温和的男声,语速不快,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高老师您好!是我!”林静连忙应道,手心因紧张而微微出汗。
“你的申请我仔细看过了。”高振宇开门见山,“很不错,产品有亮点,有故事,执行力也很强。我们直接聊聊你提到的几个问题吧。”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直接切入主题。这种高效务实的风格,瞬间赢得了林静的好感。
她首先提到了成本核算的困惑。高振宇没有给她复杂的公式,而是引导她:“你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先从‘料、工、费’三个大项去拆解。‘料’就是所有直接原材料,精确到克;‘工’不是指你给自己发工资,而是折算你投入的有效生产时间的时间成本;‘费’就是房租、水电、物流、包装、营销这些所有间接支出。然后,根据你一段时期内的总产量,去分摊这些成本,算出单盒的底线在哪里。知道了底线,你才能谈利润,谈定价策略。”
他寥寥数语,像一把快刀,唰地劈开了林静脑中那团乱麻。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一直忽略了时间成本和各项杂费的有效分摊。
接着,谈到产能瓶颈和标准化问题。高振宇肯定了她对品质的坚持,然后话锋一转:“手工制作和标准化并非完全对立。你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标准作业程序’——就是你笔记本上记的那些,但要更细化,形成文字和图片标准。比如,辅料处理的规格、熬制各阶段的温度和时间参数范围、冷却和切割的环境要求。这样,即使未来你需要请人帮忙,也能确保出品的一致性。产能提升,不一定非要立刻扩大场地增加设备,可以先从优化流程、提高单人效率入手。”
“标准作业程序”!林静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她正在摸索,却未能清晰总结出来的东西吗?
最后,谈到市场拓展,尤其是面向企业客户。高振宇的建议更为犀利:“你的产品,对C端(个人消费者)打的是‘情感’和‘品质’,但对B端(企业客户),除了这些,更要突出‘价值’和‘可靠性’。‘拾光文创’的案例就很好,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盒阿胶糕,是一套完整的、拿得出手的员工关怀解决方案。你要学会包装你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比如,可以设计不同档次的礼品组合,附上定制贺卡,甚至提供一些简单的养生知识小贴士。让企业觉得选择你,是省心、靠谱、并能体现他们公司文化品位的。”
“解决方案……价值……可靠性……”林静喃喃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