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三十章: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拾光文创”的企业订单,像一剂强效的催化剂,加速了林静创业思维的蜕变。她不再仅仅视自己为一个在厨房里谋生的手艺人,而是开始以一个“微型企业主”的眼光,来审视“静心坊”的每一个环节。而首当其冲,被她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便是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随着订单量增加、客户群体多样化后,一种切肤的、关乎生死存亡的自觉。
订单确认的兴奋感过后,扑面而来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四十五份礼品,意味着四十五个潜在的“质检员”,背后是“拾光文创”整个公司的评价。任何一份产品出现细微的瑕疵——无论是口感、软硬度、辅料分布,甚至只是包装上一点不起眼的污渍——都可能被放大,不仅会失去这个宝贵的B端客户,更可能经由他们的口口相传,对她刚刚起步的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她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熬胶失败的那股焦糊味,想起了之前因为火候细微差别导致成品偏硬,客户委婉的反馈。那些曾经让她个人懊恼的失误,如今在“企业订单”这个放大镜下,变得绝对不可容忍。
“曼曼,这次我们得立规矩了。”林静拉着苏曼,神情异常严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差不多就行。”
苏曼也感受到了这份重量,郑重点头:“你说,怎么干?”
林静搬出她那本越来越厚的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顶端用力写下:“静心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试行)。
这套“标准”,是她基于过往所有失败与成功的经验,结合培训所学,一点点抠出来的。
第一关,原料入库检验。 以前,她采购原料,多是看看品相,闻闻气味。现在,她增加了一道“小样测试”程序。新到的一批美思康宸阿胶块,她不会直接投入生产,而是先取一小块,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烊化、熬制小批量样品,亲自品尝,确认胶香、口感、拉丝状态与之前批次完全一致,才允许入库。对于核桃、红枣等辅料,她也制定了更细致的标准:核桃必须饱满,仁衣色泽正常,无哈喇味;红枣需肉质厚实,甜度均匀,逐个筛选,剔除有虫眼或腐坏的。她甚至买了一个小型的温湿度计,放在原料存放区,监控环境变化。
第二关,生产过程控制。 这是最关键,也最难量化的一环。她将熬胶的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开来,规定了明确的操作参数。比如:
· 烊化时间: 根据季节和室内温度,精确到小时范围,确保阿胶充分软化。
· 火候控制: 不再凭感觉,她要求自己必须守在灶前,使用计时器,记录不同阶段所需的准确时间和小火状态。
· 挂旗判断: 不仅看是否能挂旗,更严格观察旗子的厚度、透亮度、绵延程度,将其与之前成功的样品照片进行比对。
· 辅料添加时机与搅拌: 必须在胶液达到理想状态后的极短时间内,快速、均匀地投入所有辅料,搅拌的力度、方向、时间都有了她自己摸索出的“秘诀”。
· 成品冷却与切割: 规定必须在通风、无尘的环境下自然冷却至特定温度区间才能进行切割,切割的刀具必须锋利,每切几刀就用食品级酒精湿巾擦拭,确保断面光滑,不黏连。
她要求自己和苏曼在操作时,必须佩戴统一的帽子、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操作台面、器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她买来了不同颜色的砧板和刀具,严格区分生熟、不同辅料的处理区域,避免交叉污染。
第三关,成品出厂检验。 这是最后的防线。每一批阿胶糕冷却切割后,她不会立刻包装,而是先进行“全检”。她像一名苛刻的品控员,逐块检查:
· 色泽: 是否乌黑润泽,均匀一致,有无焦糊点或色差?
· 辅料分布: 是否均匀,有无大块空缺或堆积?
· 软硬度: 取样块进行按压和弯曲测试,确保口感软糯适中,不软塌,也不坚硬难切。
· 口感品尝: 随机抽取几块,由她和苏曼共同品尝,确认味道层次丰富,无任何异样。
只有通过所有这些检查的产品,才能被允许穿上那身淡米色的“外衣”,贴上标签,装入礼盒。
这个过程,繁琐、耗时,极大地降低了效率。有时,因为一批核桃的香气略有不足,她会果断弃用,宁愿承担损失,也绝不将就。有时,因为熬制时一瞬间的分神,导致挂旗状态未达最佳,她会毫不犹豫地将整锅胶液归入“等外品”,绝不混入正品之中。
苏曼有时会觉得她过于严苛:“静静,这一锅只是挂旗稍微差一点点,口感几乎没区别,顾客吃不出来吧?”
林静却摇头,眼神坚定:“曼曼,顾客也许这次吃不出来,但如果我们自己降低了标准,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静心坊’立身的根本,就是这份不敢丝毫懈怠的用心。尤其是现在,我们输不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