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起航
第二十六章:第一个企业订单
感冒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退潮,卷走了林静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部分体力和精力,留下的是更深的疲惫和需要时间修复的身体。在苏曼近乎强制的“命令”和悉心照料下,她勉强休息了两天。虽然依旧咳嗽,头脑却终于从那种浑浑噩噩的烧灼感中挣脱出来,恢复了清明。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她此刻体会得尤为深刻。她不敢再像以前那样透支,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作息,哪怕这意味着牺牲一些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也尽量保证基础的休息。她重新回到工作室,看着苏曼帮她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激,也更添了一份责任感——她必须对得起这份守护,做得更好。
就在她刚刚恢复生产节奏,处理完积压的零星订单,准备继续深耕她的个人客户与小小代理网络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带着试探性的叩门声,悄然降临。
电话是杨姐打来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和谨慎:“静静,有个情况。我认识一家本地做文创设计的小公司,规模不大,二十来人吧。老板是我朋友,挺注重员工关怀的,最近想在女神节给女员工们准备点健康有心意的礼物。我跟他推荐了你,把你的美篇和产品图片发给他看了。”
林静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握着手机的手下意识地收紧。企业订单?这是她之前从未敢想过的领域。她的“静心坊”一直以来面对的都是个体消费者,最多是像张姐那样的小代理。
“他……他们怎么说?”林静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干涩。
“意向是有的,觉得你的产品理念和手作故事挺打动人,包装也雅致,比市面上千篇一律的礼品特别。”杨姐话锋一转,“但是,人家毕竟是公司采购,有预算限制,也有流程要求。他们想先订一批试吃品,大概三十份左右,让女员工们尝尝,反馈好的话,再谈后续正式的批量订单。价格方面……可能你得给个优惠的试吃价。”
试吃。三十份。优惠价。
这几个词在林静脑中飞快地旋转、碰撞。三十份,量不算大,但如果是试吃价,利润几乎被压缩到极限,甚至可能只是平本。而且,需要她额外投入时间和原料成本。
做,还是不做?
不做,似乎也没有损失,继续稳扎稳打地经营她的一亩三分地。
做,则意味着一次挑战,一次向未知领域的开拓。成功了,可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失败了,则要白白搭上成本和精力。
这个决定似乎并不难。按照她以往谨慎甚至有些保守的风格,她可能会婉拒。但此刻,她脑海中浮现的,是“清风明月”那篇长文带来的远方微光,是周伟那句刺耳的“破糖”,是她站在新工作室里对“更大世界”的渴望。
企业订单,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种认可,一种将她个人化的“手作”推向更规范化、更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我做!”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林静斩钉截铁地回应,“杨姐,谢谢您给我争取这个机会!试吃品没问题,价格按您说的来,我一定用最好的原料,做出最能代表‘静心坊’水准的产品!”
她的果断让杨姐都有些意外,随即笑道:“好!我就欣赏你这股劲儿!那我跟他们约一下,你把试吃品准备好,细节我微信发你。”
挂了电话,林静激动地在工作室里踱了几步,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企业订单!哪怕只是试吃,这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
但激动过后,是更冷静的思考。试吃品,看似简单,实则关键。它不仅是让员工品尝味道,更是向企业决策者展示她产品稳定性、标准化能力和专业度的窗口。她不能像对待散客一样随意包装发货。
她立刻行动起来。首先,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流程,精心制作了三十份小规格的“助眠安神”糕和“祛湿养血”糕,确保每一份的口感、软硬度都保持一致。然后,她没有使用常规的销售包装,而是特意定制了一批小巧精致的试吃装礼盒,淡米色的底,印着简约的“静心坊”Logo和产品名称,里面除了阿胶糕,还附上了一张设计清雅的产品说明卡,简要介绍了原料、功效以及她的创业初心。
她甚至找出之前培训时,美思康宸提供的原料检测报告(针对阿胶块本身),小心翼翼地复印了关键部分,连同试吃品一起放入箱中。这并非必须,但她觉得,这能增加一份可信度。
每一份试吃品,她都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仔细检查,精心包装。当三十份试吃品整齐地码放在纸箱里时,看上去不像是一次商业试吃,更像是一份份准备送出的、充满诚意的礼物。
物流发出后,便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焦灼的等待。这一次,等待的不是个人口味的评判,而是一个小型组织的集体决议。她不断地查看物流信息,想象着那家文创公司的女员工们打开试吃品时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夹杂着一丝不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