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协会的内部会议上,气氛热烈而紧张,围绕着羊城新世代影音公司制作的专辑《童年》,成员们各执一词,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派。
以年轻音乐人小张为代表的一派,对《童年》专辑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这张专辑简直就是音乐界的一股新风!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框架,那些新颖的编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让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就拿《童年》这首歌来说,轻快的节奏和朴实的歌词,把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美好与烦恼都勾勒了出来,太有共鸣了!” 小张一边说着,一边激动地比划着。
而以资深音乐家王教授为代表的另一派,却持有不同观点。
“除了《踏浪》,其他曲子勉强还能接受。但《踏浪》的改编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这种电子音乐风格太前卫了,跟我们传统音乐的审美相差甚远。” 王教授皱着眉头,语气中透露出不满。
《踏浪》的改编无疑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一些音乐人士虽不讨厌这首曲子,却认为它的电子音乐风格过于大胆。
李老师说道:“它激情的改编里确实蕴含着强烈的主流价值观,可跟《乡恋》那种轻柔、抒情的风格相比,实在是太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很奇妙,说不上好与不好,但就是觉得不太适应。” 这种复杂的感受让他们在面对登报评价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燕京音乐报》的社长办公室里,编辑 A 和编辑 B 满脸愁容地站在社长办公桌前。
社长抬起头,看着他们问道:“你们过来找我什么事?”
编辑 A 连忙说道:“社长,现在羊城新世代影音公司制作的专辑《童年》非常火,我们想写报道,可不知道怎么写好。”
社长皱了皱眉头,反问:“音乐协会的人怎么说,没有去采访吗?”
编辑 B 回答道:“就是采访了,才不知道怎么登报好。”
社长疑惑地追问:“嗯?什么情况?”
编辑 A 解释道:“音乐协会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特别喜欢这张专辑的音乐,另一派除了《踏浪》,其他曲风的歌都喜欢。”
社长思索片刻后说:“那就把《踏浪》拿出来,单独评价,这有什么困难的。”
编辑 B 苦着脸说:“关键就在这里,那些不太认可《踏浪》的音乐人士,其实并不是真的讨厌它,只是觉得这种电子音乐太前卫了。歌曲改编得很激情,还带有很强的主流价值观,和《乡恋》的感觉截然不同,反正就是说不出那种复杂的感受,他们不肯让我们登报说反对这歌。”
社长听后,有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们就直接写《童年》这张专辑,缺乏家国情怀,算了,把人文精神去掉,就说过于商业化。”
编辑 A 和编辑 B 对视一眼,无奈地应道:“是,社长。”
不久后,《燕京音乐报》与《文艺报》等多家报社一同登报批评李默然对《踏浪》的改编 “破坏了原曲的诗意”。
《燕京音乐报》在报道中指出:“《踏浪》原本是一首充满诗意和自然气息的歌曲,李默然的改编却过度运用电子音乐元素,使得歌曲失去了原有的纯净和质朴,将一首优美的民谣变得商业化气息浓重,实在是对经典的一种破坏。” 这一报道瞬间在音乐界掀起了波澜,正式拉开了乐坛对这张专辑争议的序幕。
以《燕京音乐报》《文艺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这场音乐争议中,坚定地站在了扞卫音乐传统诗意的阵营。
《燕京音乐报》在其评论文章中言辞犀利地指出:“《童年》专辑的出现,看似是音乐的创新,实则是对传统音乐价值体系的冲击。尤其是《踏浪》的改编,完全背离了原曲那种清新自然、充满诗意的风格。电子音乐元素的大量堆砌,使得歌曲原本的韵味荡然无存,只剩下强烈的商业气息。音乐不应该只是追求一时的听觉刺激,而更应注重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传承。”
《文艺报》也发表评论表示赞同:“当我们聆听原版《踏浪》时,仿佛能看到金色的沙滩、湛蓝的海水,感受到海风的轻抚,那是一种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美好意境。但改编后的版本,过于注重节奏的强烈和音效的新奇,却丢失了这种意境美,让音乐变得空洞而浮躁。这种对传统的不尊重,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倒退。”
这些传统媒体的批判,从音乐审美和艺术传承的角度出发,引发了社会对音乐创新与传统平衡的广泛讨论。许多音乐爱好者开始反思,在追求音乐创新的道路上,是否真的忽略了对传统的坚守。
与传统媒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都市报》《羊城报》《魔都报》等新兴媒体对《童年》专辑,尤其是《踏浪》的改编,展现出了开放包容的态度,毫不吝啬地送上了赞美之词。
《南方都市报》在专题报道中盛赞:“李默然在《踏浪》中的创新尝试,无疑为乐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