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开放的春风正徐徐吹遍华夏大地,各行业都在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电子工业领域,无线电厂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肩负起了开拓国内收录机市场的重任。
彼时,国外的收录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无线电厂的科研团队深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日夜坚守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终于成功设计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收录机。
这台收录机的诞生,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它的外观设计虽然还带着几分质朴与厚重,但却承载着中国电子工业自主研发的希望。
其技术性能也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能够稳定地进行录音和播放功能,音质清晰,操作相对简便,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音频设备的需求。
它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国内音像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成为了国内电子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激励着更多国内企业投身于自主研发的道路。
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无线电厂在当时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下,企业的生产运营受到诸多限制。
在产能方面,无线电厂尚处于生产线调试和技术转化的初级阶段,距离实现大规模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厂里仅配置了 2 条简易磁带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设备简陋,技术水平有限,每条生产线的日产量仅在 2000 - 6000 盒之间。如此低下的产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磁带日益增长的需求。
财政压力也成为了压在无线电厂身上的一座大山。
全厂拥有 1200 - 1500 名员工,他们的工资、福利等各项开支全依赖单位财政拨款。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单位的财政资源也十分有限,这使得无线电厂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
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厂领导常常需要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而四处奔波,但往往收效甚微。
生产资源调配的受限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材料的采购、设备的更新等都需要层层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这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体制枷锁下,无线电厂虽有技术优势,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 ,急需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这天,无线电厂李厂长正对着产能报表发愁,办公室外突然传来喊声:“李厂长!李强又来寻您了!”
“让他进来。” 李厂长揉了揉眉心。
没一会儿,李强提着两袋水果走进来,脸上堆着笑:“叔,今天来谢您的,这点小意思您收下。” 说着,他悄悄递过去一叠 “大团结”—— 李厂长扫了眼,约莫二十来张,忙接过来塞进内兜,压低声音:“下次别在这儿搞这些,直接去家里不行?幸好这会儿没旁人。”
“嘿嘿,下次肯定注意。” 李强话锋一转,“叔,这次来是正经下单的:30 万盒磁带,5 万张黑胶唱片,您得帮我灌。”
李厂长一听就急了:“胡闹!这成本都得 50 万,你有这么多钱?去年过年帮你私下灌的那几万盒,就有人往上面递小纸条,要不是你及时‘补了诚意’,我这厂长位置早坐不稳,得回车间管机器了!”
“哪个缺德的告密?” 李强骂了句,“厂没亏一分钱,大家还能多赚点,凭什么眼红?”
“还能凭什么?‘患寡不患均’呗。” 李厂长叹了口气,“当初就找了几个熟人帮忙,谁知道你后来给了钱?没沾着光的人知道了,能不闹吗?”
“行吧,这次肯定不让叔难办。” 李强掏出一张纸递过去,“我跟单位申请过了,这是批准条,您尽管安排生产。再说了,厂里工人这不也闲得慌?我前几天还看见几个熟人在外面摆小吃摊呢。”
李厂长接过批准条一看,还真是单位盖了章的,悬着的心放下了:“行,我马上安排。不过灌这么多,你卖得出去?”
“您放心,我找了老叶,让他帮着卖到其他省份,每盒给他 1 分钱抽佣。”
“叶家?怎么不找许家?”
“许家也就在羊城有点能耐,还不如我们李家。老叶不一样,其他省都有人卖他面子。”
李厂长点点头:“那成,5 万张黑胶 10 天后拿货,30 万盒磁带得等 2 个月 —— 厂里就两条线,慢得很。”
“2 个月?也太慢了!” 李强皱起眉。
“没办法。” 李厂长摊摊手,“磁带灌制得走母带制作、涂布、复录、包装一套流程,两条线满负荷转,一天最多 1 万盒,急不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