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淙回来时,天已擦黑,府里的灯笼刚点上,暖黄的光透过窗纱洒在廊下,映得青砖上的青苔都软了几分。
他没先回正厅,反倒绕去了书房,那里摆着老将军留下的旧《六韬》。
案上的砚台还是当年老将军教他练字时用的,砚台边缘磨得光滑,还留着常年握笔的指痕,像藏着一辈辈传下来的念想。
刚推开门,就见琼奴端着个食盒走进来,手里还搭着件墨色薄披风,笑着迎上来:“回来啦!厨房还温着漉梨汤,快趁热喝口。”
她把披风轻轻搭在折淙肩上,又打开食盒,里面是碟酸角糕,“下午知许念叨想吃这个,我多备了些,等会儿正好叫他过来一起尝尝。”
折淙接过汤盏,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声音比往日缓了些:“正想跟知许说说话,你去叫他来吧。”
琼奴点头应着,转身往庭院走时,脚步比来时慢了些,隔着廊下的灯笼朝知许喊:“知许,你父亲回来了,去书房说话吧。”
声音里藏着点不易察觉的轻颤,怕惊扰了孩子的期待,也怕自己先露了不舍。
知许刚在庭院里背完《礼记》的《曲礼》篇,手里还捧着书卷,听见母亲的声音,心里虽有几分紧张,却还是理了理衣襟,快步往书房走。
他知道父亲去见了姑父们,定是为了去婺州的事,只是母亲语气轻快,倒让他少了几分忐忑。
“父亲。”知许在门口轻轻敲门,声音里藏着点期待。
“进来。”折淙的声音从里面传来,没了往日的锐利,多了几分沉缓,像浸了温水的竹杖,软了棱角。
知许推门进去,见折淙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张素笺,旁边压着老将军那本泛黄的《六韬》。
案上的漉梨汤还冒着轻烟,心里的慌意散了些,轻声问:“父亲,您找我,是为了去婺州的事吗?”
折淙指了指案前的椅子,笑着递过酸角糕:“你娘特意做的,甜得正好。”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六韬》上,指尖轻轻拂过书页里的朱砂批注,先开了口:“你祖父当年,也不是生来就想当将军的。”
知许愣了愣,手里的糕点掉在碟子里,他从小听的都是祖父沙场杀敌的故事,从没人跟他说过祖父竟有过别的念想。
“你祖父年轻时,总想着去白鹿书院读书,还偷偷在书箱里藏过一本《论语》。
被你太祖父发现,罚他抄了十遍《六韬》,他抄到后半夜,手指都磨红了,也没舍得把《论语》收起来。”
折淙的声音慢了些,像是在回忆遥远的旧事,“后来边境告急,他揣着那本卷了边的《论语》就上了战场。
后来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阿淙,我这辈子没做成读书人,是憾事。
但我懂,读书不是没用,就像班超投笔从戎,不是忘了书,而是以另一种法子报国。若能文武相济,才是真的能撑住家、守住国’。”
知许捧着茶盏的手紧了紧,温热的茶水暖了指尖,他从未想过,威严如祖父,竟也有过和自己一样的求学心愿。
更没听过这样通透的道理:原来文武从来不是对头,而是能凑成一处的底气。
“之前拦你,不是不叫你读书,只是怕像驯马时,勒太紧缰绳,反倒让马失了奔跃的力气。”
折淙终于看向知许,眼神里没了严厉,只剩几分柔软的坦诚,“怕你去了婺州,无人照拂。
更怕……更怕你像我当年一样,明明心有念想,却被‘责任’二字捆着,老了想起,只剩遗憾。”
知许的眼眶一下子热了,忙放下茶盏,起身对着折淙躬身,声音发颤:“父亲,儿子懂!我去婺州不是要离了家的依托,是想往沃土里扎得深些。
就像您驯马时说的,得给马留够奔跃的空间,才能跑远路。
我会好好将学问学扎实,像祖父说的那样,文武相济,不辜负您和祖母的期望。”
折淙看着他挺直的脊背,像极了当年刚上战场的自己,心里最后一点顾虑,终于像融了雪的溪流,消了踪迹。
他从抽斗里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书信,递到知许面前:“这是给周先生的拜帖,我托人打听了,周先生最看重‘勤’与‘诚’,把你的心思跟他说说,他定会好好教你。”
知许双手接过书信,指尖碰着信纸,还留着父亲笔墨的温度,声音哽咽:“多谢父亲。”
“还有这个。”折淙又把那本《六韬》递过去,书页里的朱砂批注还清晰可见,是老将军当年在军营里写的。
“这书里的每一笔批注,都是你祖父在军营里挤着时间写的,夜里就着马灯,一笔一划不敢潦草。
你带着它去婺州,遇到难处了也看看,你祖父当年靠这书闯过多少难关,你在书院里,靠它也能定下心神。”
知许接过《六韬》,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抱着祖父的念想,也抱着父亲的牵挂,用力点头:“父亲,我记住了。”
正说着,就见折老夫人走进来,手里还转着佛珠,笑着说:“刚在外面就听见你们父子说话,淙儿说得对,知许有这向学的劲,咱们该相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