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平息后,夏小雨将“低调、共赢、扎根校园”的原则贯彻得更加彻底。笔记和翻译业务在陈亮的精心管理下,渠道更加隐蔽,运作更加规范,如同地下运行的暗流,滋养着参与其中的贫困学子,也为夏小雨持续积累着资本。苏晓芸则彻底接手了小吃摊的“转型”工作,虽然不能再公开摆摊,但她尝试着以“预定”和“小范围送货”的方式,维系着一些老顾客,规模虽小,却也细水长流。
夏小雨的生活重心,似乎又回到了学业和抚养薄夏上。每日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小院和托付薄夏的张奶奶家之间,忙碌而充实。她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养分。尤其在经济学领域,她投入了远超本专业要求的精力。前世的一些模糊记忆和商业经验,让她对这个时代正在萌芽、未来将席卷一切的经济浪潮,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关注和好奇。
这日午后,将薄夏哄睡交给张奶奶后,夏小雨径直来到了京都大学图书馆的经济学分区。这里相较于热闹的文学、历史区域,显得冷清许多。高大的书架排列紧密,空气中漂浮着旧纸张和灰尘特有的沉静味道。她目标明确,想找几本关于西方经济思想史和初步管理学原理的原版或翻译着作。这些书籍在当下属于相对小众和前沿的领域,藏书位置也较为偏僻。
她在密集的书架间穿行,目光扫过一排排烫金或墨绿色的书脊,寻找着特定的书名。终于,在书架最高层的角落,她看到了那本麦克劳德着的《经济学原理》英文影印本。书放得很高,以她的身高,即使踮起脚尖也差了一截。
她左右看了看,想找个垫脚的东西,却发现周围空无一人。正当她微微蹙眉,准备去服务台求助时,一个温和而清朗的男声在身后响起:
“需要帮忙吗?”
夏小雨转过身,看到一个穿着整洁的深蓝色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男子站在不远处。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气质温文,嘴角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友善笑容,眼神清澈而带着书卷气。
“谢谢,我想取那本《经济学原理》。”夏小雨指了指书架顶端,语气平静地道谢,没有寻常女生遇到陌生男子搭话时的羞涩或慌乱。
男子点点头,轻松地伸手,将那本厚厚的大部头取了下来,递给她。“是这本吗?麦克劳德的,影印版,不太清晰,但内容很经典。”
“是的,谢谢。”夏小雨接过书,有些意外他也能准确说出作者和版本情况。看来也是常泡图书馆的同好。
“不客气。”男子笑了笑,目光落在她怀里抱着的另外两本书上——一本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译本,另一本是薄薄的、内部刊印的《国外企业管理动态(摘要)》。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兴趣。“同学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感兴趣?看你的样子,不像是经济系的研究生。”
“我是中医药系77级的夏小雨。”夏小雨简单地自我介绍,并没有隐瞒,“只是个人兴趣,随便看看。”
“中医药系的?”男子眼中的兴趣更浓了,“难怪觉得有些面熟,你就是那位……带着孩子上学的夏小雨同学?”他的语气里没有常见的惊讶或探究,更多的是了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我叫林浩然,经济系研二。”
林浩然。夏小雨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似乎是经济系的风云人物,据说学术能力很强,家境也好,是许多女生私下讨论的对象。
“林学长好。”夏小雨微微颔首,态度礼貌而疏离。
林浩然似乎并不介意她的冷淡,很自然地与她并肩往阅览区走去,边走边聊:“麦克劳德的这本书,虽然是古典学派的重要着作,但其中关于信用和资本的观点,即使在现在看也很有启发性。不过,如果你想更系统地了解现代经济学脉络,或许可以结合凯恩斯的《通论》一起看,图书馆里应该有影印本,虽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他语速平缓,见解清晰,并非卖弄,而是真正基于学术的交流。夏小雨听着,心中也升起几分认同。她虽然有着超越时代的视野,但对这个时代具体的学术脉络和经典文献,确实需要林浩然这样的“本地通”指引。
“凯恩斯的书我也在找,但好像不在常规书架上。”夏小雨顺着他的话问道。
“那种内部参考性质的影印本,需要凭系里的证明或者研究生证件,去内部资料室查阅。”林浩然解释道,随即热情地说,“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借出来。内部资料室的管理员我比较熟。”
这……夏小雨犹豫了一下。内部资料室的书籍确实是她目前难以接触到的资源,对她理解这个时代的经济思想演变至关重要。林浩然的提议很有诱惑力。
“会不会太麻烦学长了?”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谨慎地确认。
“举手之劳。”林浩然笑容温和,“知识的传播本就不应设限,何况是夏同学这样好学的。你稍等一下,我现在就去帮你找找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