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小食”生意的火爆程度远超夏小雨的预期。周末下午的小摊位前,排队的长龙成了宿舍区后一道固定的风景。苏晓芸的加入虽然缓解了销售环节的压力,但采购、备料、制作的核心环节依然牢牢压在夏小雨一个人肩上。每个周末的前一天晚上,她都需要在吴老师的小厨房里忙碌到深夜,准备足够的馅料和卤味,这对她本已紧张的时间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消耗。
与此同时,“状元笔记”的销售网络在自发地扩张,需求量有增无减。仅靠孙薇、王建国和李秀兰这几条最初的线,已经有些难以覆盖,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统计。夏小雨意识到,单打独斗和个人化的松散联系,已经无法支撑起日益庞大的“业务”体量。她需要更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苏晓芸无疑是小吃摊的最佳管理者。她吃苦耐劳,心思细腻,对夏小雨充满感激和忠诚,经过几次观察,夏小雨发现她不仅做事认真,甚至在计算收入和维持秩序方面也显露出不错的能力。一个周末收摊后,夏小雨一边清点着当天的收入——毛票和分币堆了小小一堆,一边状似随意地对正在帮忙擦拭台面的苏晓芸说:
“晓芸,以后周末的小吃摊,我想全权交给你来负责。从采购部分普通食材(她保留了空间核心材料的控制),到出摊销售,再到最后的账目,都由你来管。我给你提高分成,除了固定工钱,净利润你再拿一成,你看怎么样?”
苏晓芸擦桌子的手猛地停住,难以置信地抬起头,脸上瞬间涌上激动和惶恐:“夏学姐,这……这不行,我怎么能……”
“我相信你能做好。”夏小雨打断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你做事我放心。以后你可能还需要再找一两个信得过的同学帮忙,工钱从你的分成里出,具体你决定。”
将小吃摊日常运营交给苏晓芸,夏小雨可以节省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苏晓芸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眼圈微红,用力点头:“学姐,你放心!我一定把摊子看好!”
解决完小吃摊的问题,夏小雨将目光投向了“状元笔记”和翻译小组。这两块业务更需要一个擅长沟通、头脑灵活、并且有一定人脉的人来统筹对外联络和渠道管理。她想到了陈亮。
陈亮是经济系大四的学长,比夏小雨高一级,以头脑活络、善于交际闻名。他之前就主动找过夏小雨,想做笔记的代销,并且凭借其广泛的社交圈,确实发展了不少“下线”,销售业绩突出。夏小雨也曾暗中观察过他,此人虽然精于算计,但颇有契约精神,该他得的他拿,不该他碰的也从不越界,懂得分寸。
夏小雨约陈亮在学校湖边谈了一次。她没有绕圈子,直接提出了合作意向:“陈亮学长,笔记和翻译业务的量越来越大,我需要一个人来统一管理对外接洽、渠道拓展和部分账目结算。我觉得你很合适。”
陈亮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精明之光,他笑了笑:“小雨学妹是爽快人。不知道这个‘管理’,具体怎么个合作法?”
“你负责所有对外的销售渠道,包括发展新的代销员,与其他院系甚至外校建立联系,统一收款,定期与我结算。”夏小雨清晰地说道,“翻译业务那边,一些简单的询价和客户沟通也可以交给你。作为回报,笔记和翻译业务的净利润,你可以分走百分之十五。”
百分之十五!陈亮心中飞快计算了一下目前大致的业务量,这绝对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远超他零打碎敲做代销。他压下心中的激动,努力保持镇定:“学妹大气。不过,树大招风,这些业务毕竟……性质上有些模糊,安全问题……”
“这正是我需要你注意的。”夏小雨欣赏他的清醒,“所有活动必须低调,控制在‘学习互助’和‘勤工俭学’的框架内。挑选合作对象要谨慎,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我们有底线,不碰红线。”
“明白!”陈亮郑重点头,“学妹放心,我知道分寸。对外,咱们这就是个‘学生学习交流互助小组’。”
三人核心团队雏形初现:夏小雨坐镇中枢,掌握核心技术与资源(空间产出、笔记核心内容、最终审核权),苏晓芸负责小吃摊实体运营,陈亮负责笔记和翻译的渠道管理与对外联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效率瞬间提升。
有了苏晓芸和陈亮的助力,夏小雨终于从繁琐的具体事务中部分解脱出来,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优化产品、思考战略和照顾薄夏上。资金以更快的速度积累着,她甚至开始留意报纸上关于私人经济的零星报道和政策吹风,默默学习,为未来做着知识储备。
然而,正如陈亮所担忧的,树大招风。他们虽然尽力低调,但三个摊子(小吃、笔记、翻译)带来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掩盖的。尤其是小吃摊那无法被忽视的诱人香气和日渐增长的客流量,终于引来了关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